浅谈静脉注射与心理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浅谈静脉注射与心理护理

周翠英

周翠英(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人民医院吉林白山134702)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9-0034-03

【摘要】目的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静脉注射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以提高护理质量,达到安全治疗的目的。方法对不同病症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法给予安慰和劝导,消除患者穿刺的畏惧感及输液外渗的心理压力,使病人心理感到安全,并积极配合接受治疗。结果确保静脉穿刺一次成功,既保证疾病治疗畅通无阻,又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护士的信赖和安全感,为今后的治疗、护理打下基础。结论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静脉注射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静脉注射心理护理

静脉注射是临床上常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护理工作。静脉注射成功率的高低,体现了护理工作质量的水平,直接影响病人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提高静脉注射的成功率,不仅与护士的手法、技巧和熟练程度有关,而且与护士和患者双方面的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护士的心理因素

1.1护士在进行静脉操作中如果身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或自身疾病的折磨,心理状态就会失去平衡,表现出静脉注射时有心事或精神不振,产生急躁情绪,导致不能认真地选择血管的粗、细、深、浅、有无弹性等,同时对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血管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1.2护士在进行静脉注射时面对不同身份的病人,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担心一针扎不上会丢面子,从而导致紧张心理影响操作,给病人增加痛苦,甚至失去抢救时机。所以我认为护士在操作时应当心境良好,态度和蔼,精神饱满,衣帽整齐,急中有序,技术精湛。对所有的患者要一视同仁,这样不但给自己增加一份信心,而且给患者带来一份信任感,同时减轻病人的痛苦,从而可以争取最佳急救时间,提高静脉注射的成功率。

2患者的心理因素

2.1患者在静脉注射时有很多因素直接影响护士操作:大多数患者对打针都有畏惧感,出现颤动、躲闪等常见现象,给成功穿刺带来障碍。为此,护士应理解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可通过微笑交谈或安慰解释的方式把自己的自信传递给患者,尤其是对静脉注射药物浓度较高患者,应分散其注意力,消除顾虑缓解其紧张情绪,使患者心理感到安全,并取得信任与配合,使其在和谐气氛中接受治疗。

2.2对易晕针患者应尽量避免空腹静脉注射,减少晕针概率。

3静脉注射的方法及程序

3.1配制药液的方法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遵循药物配伍禁忌规律,防止输液反应发生。护士对每个新药使用前应先学习说明书,注意有无配伍禁忌的药剂(如中药制剂和抗生素),须在顺次输注之间用等渗液冲洗输液管,避免药物在输液管内混合。同时还要注意检查药物是否需要采取遮光等措施。配制粉剂药物时,可用注射器注入输液瓶10~20ml空气,再回抽液体注入粉剂药物瓶中,待药粉充分溶解后,回抽药液注入输液瓶内,这样既可省力又可避免药液浪费。当药液注入输液瓶以后,将注射器在输液瓶内回抽10~20ml空气,再将输液器插入输液瓶内,可避免因输液瓶内压力太大而造成排气管漏水和阻塞的情况发生。配制安瓿类药剂,切忌用物品敲开安瓿,可需要锯开的安瓿,锯痕应小于1/4周,并用酒精棉签消毒以减少玻璃碎屑;在抽液时针头应置于安瓿中部,因为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而置于底部容易发生钝针。

3.2排除气体的方法①静脉输液的排气:将墨菲氏滴管倒置,打开调速器,使液体自然滴入滴管内,当管内液平面达1/2~2/3时,折叠滴管下端输液管,转正滴管,使莫菲滴管倾斜45°左右,再松开折叠处,慢慢放下输液管,使液面下降,待液体流至终端过滤器时,将过滤器倒置成90°,等液体完全通过过滤器时,再翻转过滤器,使液体缓慢向下排出至输液针头2~3滴即可,最后关上调速器。②静脉留置针的排气:第一次排气至滤过器处,将套管针、肝素帽、头皮针连接好,松动外套管,将头皮套管针挂在小壶上,扎止血带,碘伏消毒穿刺皮肤,再次排气,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以15-30度斜面进针,见回血,降低穿刺角度,将穿刺针顺静脉走形推进少许,保证外套管在静脉内,一手固定针芯,一手持针并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松开止血带,拔出针芯,打开调节器,嘱病人松拳,以进针点为中心覆盖无菌贴膜,注明穿刺日期及时间,调节滴数,再次核对药液,在输液卡上记录输液速度及时间并签名,撤出垫巾,整理用物。

3.3穿刺针大小及穿刺部位的选择方法①穿刺针大小的选择:小儿静脉宜选用4—4.5号针头,成人宜选用5.5—7号针头。②穿刺部位的选择:小儿多选用头皮静脉。成人宜选用暴露较粗、直、弹性好、无静脉瓣、易于固定、活动方便的四肢静脉等。

3.4外渗的原因及预防外渗的原因:①药物因素;②血管因素;③患者不合作;④技术原因。外渗的预防:①正确选择静脉穿刺;②穿刺前使血管扩张;③正确拔针;④加强责任心。

3.5扎止血带、穿刺及固定的方法:①选择在穿刺部位上方10~15cm处扎止血带,扎止血带不可过紧、时间不可过长(不超过2分钟),使血液集中在肢体末端。②穿刺前应仔细了解血管的特点,看清走向,摸清深浅和粗细。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前应嘱患者上肢下垂,手做握空拳的姿势,按严格无菌操作。进针的力量应根据患者皮肤薄厚而定,如患者的皮肤较薄,进针力量就应小些,否则易直接刺入血管或刺穿血管。③现在临床上大多数用的都是输液贴,在贴输液贴时先撕开末端保护膜的一个小角贴于治疗盘上,然后把未贴于治疗盘上的两条胶布一起撕下来贴于针柄和针眼上,最后一条固定,这样不仅提高了输液速度也加强了无菌操作。穿刺成功后蝶形固定,头皮针反折环应小些,避开前额及眉毛以免影响患儿面部活动,将输液管固定于一侧耳朵上,置于脑后,避免患儿看到。如果头皮静脉不易找到,则选用踝静脉或足背静脉,用小夹板固定踝关节和足背,使下肢置于功能位。④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使滴速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⑤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管腔狭窄、静脉硬而脆,注射时易滑动,进针时用左手拇指、食指绷紧静注部位的皮肤,以固定静脉防止血管滑走。对比较脆的血管进针速度易慢,松解止血带要轻柔,不宜用力过猛,在拔针后按压时间为5-10分钟。⑥患儿静脉注射时,应选择四肢并用夹板固定好,防止患儿哭闹不配合造成针头脱管。

3.6更换液体的方法更换液体或加入其他药物时,应先将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架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溢出而影响安全治疗的效果。

3.7拔针的方法通常是:一轻、二快、三按压,在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贴于针眼的胶布不分离,按进针角度向外迅速拔针并快速按压,切忌边拔边按揉。为了更好地止血,应鼓励患者用多指一起按压,对于凝血机制好的一般要求患者按压3min即可,对于凝血机制较差患者则需按压20min以上。当针眼完全凝血后,应告知患者勿急于用力活动血管,以免引起血管处针眼出血,出现皮下血肿。

4法律意识

4.1积极参加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加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及精神文明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需要。在医疗护理过程中,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及规定。

4.2严格执行护理常规和无菌技术操作,是做好自我保护及维护患者和护士自身合法权益的根本,同时能确保护理质量及安全,促进患者康复。

5外界因素

5.1医疗设备、设施、仪器、器皿等陈旧与落后、医护技术不成熟、药物质量差等,可干扰护士和患者的心理状态。

5.2紧张、恐惧、顾虑等心理因素,可降低静脉注射的成功率,因此改善外界因素与条件,能切实提高静脉注射的成功率。

6环境因素

6.1病房内光线昏暗、过冷、过热、空气污浊,被褥不洁、人来人往、吵闹声等,可影响护士和患者的心理状态。

6.2住院条件差会使护士和患者情绪烦躁注意力分散,降低了静脉注射的成功率。因此改善住院条件是确保提高静脉注射成功的重要。

综上所述,护士与患者在实施和接受静脉注射时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优越的环境有助于医患的身心健康,精湛的技术可以减轻患者的病痛,并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护理工作达到最佳效果,优质的服务能切实有效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更能使护理工作达到一个善美、高效、和谐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荫芬,韩成英等.护理学基础,1988,7.

[2]迟宝华,王真,刘颖等.儿科护理学,1989,7.

[3]郭凤英等.静脉输液外渗的机理和防治,1996,12(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