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病人静脉穿刺技巧

/ 2

特殊病人静脉穿刺技巧

孙竹清于彦玲

孙竹清于彦玲(新疆奇台县人民医院8318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1-0274-01

外周浅静脉穿刺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许多护理同仁对提高特殊病人外周浅静脉穿刺成功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方法和技巧叙述如下:

1.肥胖患儿

其他外周静脉很难找到时,一种方法可采取手部食指根部静脉穿刺,即选用4号半输液针头,并用一条胶布将患儿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缠在一起,另一条胶布将大拇指紧贴掌心缠住,松紧适度,行食指根部静脉穿刺[1]。另一种方法,采取足底内侧细小静脉穿刺,即选用5号半的输液针头,让婴儿大腿外旋,常规消毒皮肤,扎止血带,左手小鱼际压牢婴儿的足,左手食指与拇指分开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使皮肤及血管绷紧,右手持针柄以15度沿血管缓慢进针,见回血后,用左手拇指内侧托住针柄,右手粘胶布。

2.早产儿

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穿刺一直是令临床护理工作着头痛的问题。赵京雷[2]等通过15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腋静脉穿刺观察与实践,腋静脉管径粗大、走行直,穿刺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其方法:将患儿置开放式抢救台上,将一侧手臂轻轻拉直背伸,腋窝呈水平暴露,不用止血带。左手拇指及其余四指轻握该侧三角肌下缘是腋窝处皮肤绷紧,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内侧,颜色呈蓝色无波动,常规消毒后将留置针在腋静脉下方0.5-1.0cm处进针,见回血后将留置针针芯拔出,软芯轻轻送入接肝素锁,用3cm透明敷料固定。

3.血管状态不佳者

贾爱芹等[3]采用2%地卡因、20%山莨菪碱、30%烟酸配置的混合液涂擦5cm*5cm,扩张局部浅静脉,一分钟能达到扩血管止痛的目的,且无不良反应,更适合儿童和皮肤细嫩的病人。用手摸法为肉眼看不见静脉的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能有效提高患儿头皮静脉穿刺率。方法为:当患儿在头和四肢部位肉眼无法看见静脉时,可用手指在患儿的头部沿着静脉走向摸凹槽,此凹槽为静脉走向所造成的压迹,有深有浅,有长有短。一般选择长、较直、较深的凹槽,然后对准凹槽进行穿刺。

4.长期输液远端静脉仍完好的老年患者

皆选定指背关节上1.5cm处的浅小静脉,肥胖及血管壁厚硬易滚动着选大角度进针,方法:静脉穿刺时针尖与皮肤成35-45度在静脉上方进针,针尖穿过皮肤后直接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将针身改为与皮肤平行角度顺静脉进针少许,缩短了静脉回血时间,且降低拔针后皮下淤血,穿刺损伤程度轻。消瘦者10-15度离心方向穿刺[4。

由于长期输液,血管破坏过多,常规选择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趾处的静脉血管进行逆行静脉穿刺,此处因不易固定,平时穿刺较少,血管未被破坏。手足静脉有很好的网状结构,多条静脉吻合支、交通支与深静脉相通而回流心脏,所以逆行静脉输液时滴速不受影响。

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由于衰老,其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下脂肪少,皮肤松弛,血管浅易滚动,不易固定,容易刺破,回血缓慢,凝血较快。一般应选择小静脉的远端,同时应针对老年人的特点灵活掌握,选择较易固定且离开静脉瓣或静脉窦的部位,并使用指压揉捏、轻击穿刺局部或活动肢体、热敷穿刺部位、将肢体下垂等方法让血管充分充盈。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操作者用左手握患者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血管有分叉应在血管下0.5cm处进针,以35度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当针尖已压住血管时针体角度再稍抬高25度快稳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徐徐进入少许,用4条胶布固定。

5.不同病人的静脉穿刺法

a.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度角从正面或旁侧进针;b.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度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c.对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张,针头从正面以25度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头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d.对浮肿的病人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对头皮静脉穿刺的病人以5度角采用直刺,进皮后沿血管方向缓慢下潜,见回血后前进少许即成功。e.水肿患者不扎止血带,在血管走向处用手反复推压,将水肿组织间隙液体排向血管周围,此时血管明显暴露,迅速进行常规消毒,在水肿未复原之前及时进针,效果极佳。

6.经验总结

血管宜“先远后近,先浅后深,先细后粗,先手后足,先难后易”,做到计划性、长期性,尽量避免重复一处穿刺,因为同一部位多次穿刺会加重疼痛,且易造成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易渗出。选择血管时应避开关节处及肢体内侧血管。关节处不易固定,易因患者肢体轻微活动而致针头刺破血管。肢体内侧,如前臂中下1/3段掌侧,此处皮肤薄,皮下脂肪少,血管表浅,易致液体及血液自针眼外渗而形成淤青肿胀。

静脉穿刺时,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刺入皮肤后,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面,穿刺成功率高,病人痛苦轻。因为在进针的开始,手持针柄的上下面,接触面积大,用力均匀,针头稳定,针头进皮速度快,痛觉作用时间短,病人疼痛轻。针头刺入皮肤后改为拇指、食指持针柄的前后面,以暴露针梗的尾部,便于观察静脉回血,以免刺破血管。

参考文献

[1]汪在华,肥胖婴儿手指根部静脉穿刺效果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0,15(2):95

[2]赵京雷.王醒梅,姜红,范玲,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腋静脉穿刺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37.

[3]贾爱芹,郭淑明,邰素琴,等。扩张血管止痛混合液用于静脉穿刺[J].护理研究,2002,18(8):467.

[4]周期,刘天华,欧阳丽颜.静脉逆行穿刺法在老年病人长期输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87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