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与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论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与对策研究

苑保鹏许红超戚高林

苑保鹏许红超戚高林(商水县环保局河南周口466100)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生活的环境或多或少的也受到影响。本文从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着手,深入分析了当下人类生活环境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透彻地研究,同时列举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制度根源对策

人类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随着发展而出现的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那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环境问题,在“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环境问题作为当代社会备受关注的焦点,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社会意识中,这就要求人们在提升自我意识的同时,对相关的环境制度也要有所了解,下面就此展开论述。

一、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况

对“环境”这一概念的最早认识和了解,相信大多数的人都是从课本中学到的,从历史上看,我们可以追溯到封建朝代的文人墨客笔下,比如,“诗仙”李白的笔下就曾出现过很多关于环境的描写,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歌的意境让人浮想联翩,让读者在获得美感的同时也在脑海中及时勾勒出当时的迷人胜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壮丽的大好河山更是从各方面体现着国家的进步。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可用土地资源的日渐减少,以及自然资源的剧烈消耗,环境问题就慢慢浮出水面,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最严峻问题。环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能稳步发展的关键要素。当然,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都对环境的变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在人们的努力下,环境问题成为了全社会都普遍关注的焦点,而随着受关注度的提高,环境问题的众多病因被我们所发现,这其中就有政治因素、人为因素、科技因素、伦理因素和经济因素,以及历史因素等,这些隐性存在着的因素对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和分析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也对治疗环境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环境问题的几个制度根源

(一)法律制度。法律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和依据,在法治社会的今天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之所以重要,并成为现代社会一切行为的约束工具,就在于:它塑造了人们的思维以及行为方式,并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信息、扩散信息,促成社会意识的认识基础,成为提高人们自我意识的规范,适度地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帮助人们自己和他人纠正错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国是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各行各业在相应的法律规定下开展社会活动,法律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也是不容小视的,特别是在一些问题出现的时候,法律开始发挥作用,而环境问题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不具有可预见性的,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相应的法律制度也在慢慢制定、颁布。环境问题必须受到重视,而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法律的力量去保护,让人们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而形成较高的意识,在法律制度的保护范围内,环境问题就更加受到关注和保护,环境问题的保护需要社会各界和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二)政策制度。强有力的政策干预,是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的办法,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范围内已经显示出问题的严重性,国家机关出台的政策有利于为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天然的屏障,遏制环境的继续恶化并对其加以改善,尽量显示出积极的改观,这一制度的出现,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力度,进行大力宣传,发挥职能优势。政策的实施和出台体现了一个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这一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不仅要靠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也要靠群众的大力支持,形成一个互动的氛围,把环境问题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比如,通过政策的出台,在社区或者学校、医院、工厂等人群聚集较多的场所,自觉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小环境开始关注,时间久了,人们的意识成为习惯,环境问题也就越来越被重视,呈现出可观的态势。

(三)民主制度;在“以人为本”为核心思想的指导下,人的意识、人的想法和人的行为越来越重要,人们的心声就是当下社会的心声,然而,环境问题在民主制度的这一层面上,表现得就有所确实,环境问题的主体在人,环境问题解决的关键也在人,只有提高民主意识,重视民主,才能以此为依托,让环境问题得到有效、快速的解决。

三、环境问题的对策研究

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介质,就如同是一个人身体的某一部分受损一样,只要身体的某一个部分受到损伤,那么势必会影响到身体各个部分和机能的运作,也势必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是的,我们用这样“以小见大”的方法来看待环境问题,它就变成了一个可解决的小问题,当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对症下药”,从对应的方面找出毛病,找出根源,同样,我们需要列举出环境问题的对策,才能从根本上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一)健全民主和法制。我国在环境问题的保护上一直都是以行政为主导,对于环境司法却很少有涉及到,据报道,我国每年关于环境的纠纷案就有十万多件,在这么多的案件中,能够真正告到法院的却还不到2%,绝大多少的环境纠纷案最后都是以环境信访这样的方式解决的,如果不改变这样的状况,那么,环境问题还是会继续延续从前的状态,出现了,解决了,但是在解决的过程中却没有受到重视,在解决的过程中仅仅以小问题的标准去办事,这样不仅让纠纷双方不满意,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书面的解决形式存在着太多的弊端和不确定性的因素,如果连办案者都没有受到重视,没有用专业的精神和专业的知识,去为纠纷双方解决问题,那么环境问题就依然存在,就相当于没有解决,这样的话,建立信访的方式,也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二)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意识是存在在人脑中的基本思想,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的行动和思维,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公众性的问题而存在,就一定也要用具有公众性的方式去应对。但是,由于各阶层公众受教育程度的水平不同,人们的环保意识并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让这样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个小细节中去,人们没有受到重视一方面是觉得跟自己没关,主要也是因为这样的问题还没有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影响到他们的个人利益,如果是关系到公众自身利益的话,例如:鱼塘的水受污染导致鱼苗大面积死亡、农作物的严重减产、粉尘的污染等,这些实际的问题若是真正发生了,那么人们很自然的就会开始关注环境的变化,关注环境问题,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见到更大层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或者他们也开始意识到应该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开始知道上诉的过程和步骤,只有自身亲自体验到了问题的存在,才会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三)设置意见和建议箱,及时了解环境状况。意见箱的设置可以形成公众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互动关系,可以让信息更好的传达和流通,保证关于“环境问题”及时的更新,同时这一对策也提高了公众对身边环境的关注度,养成了每日一记的习惯,在这样的习惯下,环境问题很自然的就成为一个参与性强、关注度高的问题,有了较强的参与性和很高的关注度以后,才能确保环境问题能够及时的得到解决,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也是这个道理。

(四)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政府部门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部门,对问题的解决和发现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环境问题之所以会成为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环境面临的破坏问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状态,这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及时的做出相关批示,并且能够尽快地解决问题。

环境问题的出现,是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衍生出来的,而它的不可预见性就直接决定了它在解决的过程中势必会不那么简单,但是只要我们的社会重视了它,我们的公众关注了它,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同时积极地参与到环境问题的保护中来,那么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朝着乐观的态势发展下去,那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我们还是能够有机会见到诗歌中描绘的壮丽河山。

参考文献:

[1]张根源、李童航.《浅谈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机制》(J).科技创新导报.2009(8);

[2]姚水红、任新钢.《科技发展诱发的生态环境负效应极其制度改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

[3]李祥、杨凤春.《生态环境问题对策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4]任宇光.《论环境治理制度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3);

[5]杜秀娟、陈凡.《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