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的留置及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静脉留置针的留置及护理体会

卢娅杨葵马海霞

卢娅杨葵马海霞(贵州省印江县妇保站贵州铜仁555200)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科于2010年05月-2011年05月,对静脉留置针进行了685人次的临床实验,通过及时的健康宣教、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加强留置期间的观察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在685例使用留置针的患者中,一次性成功穿刺672次,成功率为98%。发生渗漏49例,套管阻塞10例,静脉炎一级42例,静脉炎二级1例。685例患者中没有发生血栓、无导管折断现象及空气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留置针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独特的弹性功能,穿刺方法及封管方法简单易掌握,损伤小,并发症少,使用范围广,减轻病人痛苦等优点,适合于任何类型的病人的治疗和抢救。有效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病人满意度。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护理

静脉留置针是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它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头皮钢针。临床应用中它方便,快捷,实用,大大减轻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护理效率;同时减少了对血管的穿刺次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于2010年05月至2011年05月,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685例,年龄18-66岁。其中躁动、昏迷患者28例。一次性成功穿刺672次,成功率为98%。保留时间5-7天271例,保留时间3-4天309例,保留时间1-2天105例。其中置于下肢静脉20例。出现渗漏49例,占7.2%;套管阻塞10例,占1.2%;静脉炎一级42例,占6.1%;静脉炎二级1例,占0.1%;无反应583例,占85.1%。无套管折断现象。

2护理

2.1做好患者健康教育:护士要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告诉患者使用留置针可以减少外渗的概率,免去了外渗的痛苦,以取得患者的合作,使其情绪放松,穿刺时血管不致收缩,处于最佳状态给患者进行穿刺。置管前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1]。

2.2穿刺方法

2.2.1根据病人血管及病情选用型号适宜的静脉留置针,留置针胶布选用配备的3M胶贴膜,无菌纱布,余同一般输液用物。

2.2.2选择粗、直、有弹性、不易滑动、无静脉瓣及分叉、与肢体纵轴平行长度在2.5cm以上的可视血管为最佳穿刺血管。通常选择四肢浅表静脉,如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手背静脉网、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等[2]。长期输液患者应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靠近关节、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一般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是上肢静脉的3倍,故常用上肢静脉。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宜选用细短的留置针,相对小号的静脉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摩擦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的形成。

2.2.3在穿刺点上方10-15cm处扎止血带,用碘酒消毒穿刺处6-8cm,75%酒精脱碘,选择患者适宜型号的留置针。穿刺前先将输液器头皮针插入肝素冒内,并排好空气,右手将留置针柄左右轻微转动,然后复位,以防套管与针芯粘连。检查针尖是否完好无损。进而手持针冀与皮肤呈15-30°刺入皮下血管内,见回血后压低角度约5-15°角,再进针少许(约0.2cm,以保证外套管在血管内)后右手退出针芯少许,左手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要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这样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拳,打开输液调节器,观察输液是否通畅,并用无菌透明胶贴膜妥善固定留置针,再用胶布固定插入肝素冒内的输液器针头及输液器,防止其脱落。同时在胶布上注明穿刺日期及时间,为更换套管针提供依据。贴膜每天更换,同时用2%的碘伏消毒穿刺部位。更换贴膜时还应注意套管的深度是否为穿刺时留置的初始深度,若有滑出一部分者先用空针抽回血,判断针管是否在静脉内,若有回血,可继续保留使用,若无回血及时拔除留置针[3]。长时间持续输液者每日更换输液器。输液前常规消毒肝素帽后再将针头插入。

2.3在留置针使用期间,交待患者翻身、活动时要注意保护留置针。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脱出、污染或液体渗漏。同时应积极巡视病房,并进行床头交接班。如发现封管后腔内有回血且量较多者,可注入生理盐水10ml,再用肝素封管。另外应注意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穿刺点有无红肿或青紫现象,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异常及时给与拔管。

2.4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静脉穿刺时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如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硬结等,提示静脉炎发生,静脉炎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不良反应;1级沿静脉走向疼痛1-2天,局部发红肿胀;2级穿刺点疼痛3-5天,局部发红肿胀或水疱,静脉有条索状改变;3级穿刺点疼痛大于5天,局部发红肿胀或水疱,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到硬结;4级疼痛不能耐受。对1级采用红外线照射疗法,2次/d,20-30min/次。通过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而达到消炎止痛效果。对2-3级用50%硫酸镁湿热敷,并行红外线照射,必要时抗炎治疗。III级以上的静脉炎,用50%葡萄糖40m1+维生素B120.5mg+地塞米松5mg配成溶液,行局部湿敷,每日3次,每次30分钟,3-5天可痊愈。

2.5渗漏的观察及护理:留置针输液途中往往因血管选择太小,留置针型号选择过大,输液速度太快,或输液侧肢体过度活动而发生渗漏。为避免液体渗漏,静脉留置针输液时,护士要每隔15-30min巡视1次。如发现局部渗漏要及时拔管,立即抬高输液肢体,渗漏超过2cm×2cm时,局部用95%的酒精或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20min[4]。并观察渗漏部位皮肤的颜色、皮肤的紧绷状态、渗漏的消退情况。

2.6封管的护理:封管是留置成功的关键。封管液浓度配置合理,封管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封管可以保持一条畅通的静脉输液通道,而且可以将残留的刺激性药液冲入血流,避免刺激局部血管。

2.6.1封管液的选择: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稀释的肝素钠盐水及生理盐水,目前认为肝素钠盐水封管优于生理盐水,但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障碍及其他不能使用肝素钠盐水的病员,均选用生理盐水封管。肝素钠盐水封管时间可持续12-24小时,生理盐水封管可持续6-8小时。肝素钠盐水封管液的配制方法:0.9%NS250ml+肝素钠12500IU。肝素稀释液放置4℃冰箱内保持24小时,常温下保持4小时。

2.6.2封管方法:输液完毕,用注射器抽取肝素钠盐水3-5ml或无菌生理盐水5-10ml(根据病情选择封管液),常规消毒肝素冒,将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冒内5-8mm,缓慢推注,用力要均匀,边推边退,推注液剩0.5-1ml即全部拔出针头,确保正压封管。并关好留置针小调节夹,肝素冒用无菌纱布包裹,并用胶布固定好。封管后再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见回血后,才能接上输液管。注射器不能重复使用,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以免发生交叉感染。如发现输液不畅时,禁止推注肝素液或用力挤压输液器等,应立即拔除留置针,否则,易将血块推入血管内,引起静脉炎、静脉血栓等。

2.7留置时间:国际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留置标准为3天,我国尚无统一规定,一般为3-7天,若此期间发现留置部位红肿及静脉炎时,应立即拔掉静脉留置针,更换穿刺部位。

2.8拔管拔针时应遵循痛苦少,损伤小的原则,使留置针纵轴与穿刺血管平行,用干棉签或无菌纱布轻压穿刺点上方,快速拔出留置针,局部按压3-5nim无出血后再用2%碘酒及75%酒精擦拭针眼处,然后贴上创可贴。

3讨论

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为临床输液、采血、输血建立了快速、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使输注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根据病情正确选择血管及静脉留置针型号;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正确执行查对制度;穿刺成功后根据病人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活动度及合作程度采用合适固定方法;重视封管技术,正确掌握封管液的浓度、量、间隔时间;正确输入药物和液体,对输液量较大,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选用粗直的静脉;留置期间应做到密切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留置针的优点真正有利于护士,得益于患者。同时留置期间加强宣教工作,将留置针的使用目的、意义向病人讲清楚,就能取得病人的理解配合,并使静脉留置针得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郑英.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及护理[J].医学临床研究,2008(6):147-148.

[2]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86.

[3]黄云霞,套管针输液的护理[J],中华医学护理杂志,2009,19(4),100.

[4]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9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