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之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之比较研究

杨朔

关键词:“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反叛;自由

一、不同的时代背景

“迷惘的一代”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1917年,美国宣布对德开战。为了鼓动青年们参战,他们打着“拯救民主”、“伸张正义”、“为和平而战”的口号。在这种怂恿下,青年们把参加战争看成充满了理想色彩,认为这是实现人生抱负的好机会,他们怀着浪漫主义理想和维护正义的使命感,纷纷报名参军。满怀希望和理想走上战场的青年,满以为能充分实践自己的正义和伟大的使命,但后来他们发现战争远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美好。战场上,他们感受到的只有战争的灭绝人性,生命如儿戏,他们逐渐看清战争的本质,他们只是美国大资产阶级争取利益的工具。

“垮掉的一代”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人还没有从一战的恐怖中走出,二战又开始了。二战的来临,使美国人陷入比一战更深的恐惧中,社会秩序的错乱使人们的精神发生了巨大的裂变。二战的爆发使人们完全失去了作为人的根本价值,人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都坍塌了。如果一战时人们对政府还抱有期望,而经历了更为灭绝人性的二战后的青年则彻底对美国政府失去信任。他们一开始就以特异独立的行为反抗着社会。

二、不同的社会背景

一战和二战后社会的现实状况是不一样的。一战后,令青年们引以为荣的整个欧洲的传统文明一下子坍塌了,欧洲一片混乱。当初满怀理想冲上战场的年轻人战后回到家乡,发现一切跟战前都不一样了。他们并没有成为众人崇拜的英雄。他们过去的工作都被未去服役的人夺走,战后初期不景气的工商业使他们难以找到工作,作为退役军人的他们被视为难以管教的孩子。他们发现传统的清教价值观已不复了,他们已很难再适应自己的城镇和家庭,无法跟周围的人沟通,他们变得跟现实格格不入。一战对知识分子造成了更持久的精神创伤。他们对社会上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追求高尚情趣不满。所有这些变化,使得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感到茫然,无所适从,他们失去了旧的根基,却找不到新的方向,思想空虚、精神孤独,自然的与社会主流制度脱离,以“迷惘”的外观情绪来表达对社会的抗议。

二战后的美国和一战已经不一样,社会更加集权和窒息,一战后的青年只是迷惘和彷徨,社会没有对青年施加很大的压制,而二战后的社会已经完全压抑了人的本性,遭受打击的青年不能再无声的忍受下去,正常的反抗已无效,他们不能像“迷惘的一代”那样,摆出与已无关的姿态,陶醉于个人小世界。他们便以特异独行和超然独立的行为引起社会和大众的关注,从而表达自己对主流权威的抵抗。

三、不同的反叛形式

两个流派都变现出一种不与主流协同的精神面貌,但是他们的反叛形式是不一样的。一个是“重压下的优雅”,一个是赤裸裸的嚎叫。

“迷惘的一代”虽然不问世事,悲观低调,但是他们并不是消极隐退者,在他们“迷惘”的外表下,却又都在寻找什么,从深层上表达了对个人自由的追求。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豪放不羁,蔑视一切压抑和束缚,我行我素,从来不按别人设定的规范做事。他笔下的人物也是洒脱自在的人,不论是斗牛士、拳击手还是渔夫,都不动声色,外表冷酷,内心有着自己的做事准则,不管外界多么恶劣艰难,即使人注定抵抗不过自然和命运,但是人要在困境中奋力搏击,维护做人的尊严。斗牛士罗梅罗在受伤的情况下杀死公牛,亨利跳河逃跑与凯瑟琳去瑞士,乔丹在临死之际还与敌人奋战到底,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奋战三天三夜拖回马林鱼的骨架。这些便是海明威找到的“重压下的优雅风度”,这体现了人的反抗精神,是对人的尊严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是追求自由的表达。

如果说“迷惘的一代”用重压下的优雅表现对主流的反抗,“垮掉的一代”则以疯狂和赤裸裸的袒露表达同样的反抗精神。“垮掉的一代”行径极其疯狂,达到了不合常理的地步。《在路上》中的一群人就是这样,他们吸毒、性滥交、同性恋、飞速开车、沉迷于爵士乐、在公共场合脱光衣服,他们抛弃物欲、功名、蔑视国家政治、憎恨警察、以故意偷盗来进监狱。在常人眼中,他们是堕落、不可救药的人,但是他们这些疯狂和自我袒露的行为处处表达对主流体制的文化的抗议,对自由的追求。他们厌恶罪恶的大城市,他们动身到西部,到原始的墨西哥去,是因为西部远离压抑的、腐朽的东部体制,他们从黑人身上,寻找到人类纯净的本色。他们疯狂驾车,是为了体验极速时的癫狂,他们吸毒和性滥交都是为了体验一种最本初的、灵魂彻底摆脱束缚的感觉。因此,他们疯狂的行为只是表面,他们内心始终在探寻着人类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因此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人在日益物欲和权欲的社会中,已经变得失去自我,逐渐异化,因此,他们就是要以疯狂的行为来激起逆来顺受的人们的反抗意识,恢复人们的自由。约翰.霍尔姆斯说“在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层面上,他们在每一个方面的这种堪称绝妙之至的对于信念的渴求和追求。”

“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正是美国社会在不同的阶段向世人展现的两扇窗子,透过这两扇窗子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美国的社会和思想状况,认识一个全面的美国社会,了解一个完整的美国现代文学。

参考文献:

[1]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杨仁敬.海明威在中国[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3]李斯.垮掉的一代[M].海南出版社,1996

[4]约翰.霍尔姆斯著,文楚安译.《这就是“垮掉的一代”》[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