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CT扫描对椎弓峡部不连的诊断价值

/ 1

常规CT扫描对椎弓峡部不连的诊断价值

李国民

李国民

(辽宁省阜新市中医医院1230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8-0128-01

椎弓峡部不连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在临床上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不易鉴别。近年来随着CT的普及和发展,不少腰腿痛患者没有经过常规X线检查而直接行CT检查,因此,如何在常规行腰椎间盘CT扫描时发现椎弓峡部不连,意义重大。本文分析我院在常规CT扫描椎间盘时发现的椎弓峡部不连病例30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本组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8-65岁,平均42岁,病程6天-12年,临床表现为腰痛、下肢麻木或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1.2机器设备和扫描方法采用philipsmx8000双排螺旋CT扫描机。在腰椎侧位定位像上,设定椎间盘扫描定位线,扫描包括L3-S1椎间盘,每个椎间隙扫4层,层厚、层距均为5mm,滑脱病例及疑似椎弓峡部不连病例加扫椎弓层面。

2结果

2.1扫描结果30例椎弓峡部不连患者中发生在L3椎体1例,发生在L4椎体8例,发生在L5椎体20例,同时发生在L3、L4椎体1例,所有的椎弓峡部不连均为双侧,未见单侧峡部不连,伴有椎体滑脱者26例,侧位定位片上,根据Meyerding法分为一度滑脱23例,二度滑脱2例,三度滑脱1例。

2.2CT表现

2.2.1裂隙征表现为椎弓骨性环连续性中断,共30例,占100%,其中24例表现为双侧不连裂隙的断面接近平行一致,骨质增生较轻,且均为双侧对称性,在腰椎侧位定位像上表现为椎弓部上、下关节突间出现骨质不连续,类似椎体“断尾征”,6例表现为双侧不连裂隙的断面明显成角,骨质增生较重,且双侧多为不对称性,在定位像上表现为椎弓部上、下关节突间骨质结构紊乱增粗。

2.2.2双关节征表现为腰椎上下关节突与峡部裂出现在同一层面,靠前、靠内的是峡部裂隙,靠后、靠外的是真正的椎间关节,共12例,占40%。

2.2.3假性椎间盘膨出征表现为椎体后缘环形等密度软组织影,共26例,占83.3%。

2.2.4其它椎管左右径狭窄13例,侧隐窝狭窄3例,合并椎间盘突出5例。

3讨论

椎弓峡部不连是指椎弓关节之间的狭细部分的断裂,发生率3%-10%,高发年龄段在40岁左右,其发生原因与下列情况有关(1)椎弓的初发骨化中心在发育过程中受阻碍,致使椎弓峡部不发生骨性连接,目前,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2)慢性损伤长期的腰部反复过伸动作可使上位腰椎的下关节突与下位腰椎的椎弓峡部不断产生相互冲击、碰撞、磨损,形成慢性劳损,久之,则导致峡部疲劳性骨折(3)急性损伤突然的腰部过度后伸动作,使上位腰椎的下关节突与下位腰椎的椎弓峡部猛烈碰撞,产生峡部骨折。如果由于椎弓峡部不连而导致椎体向前不同程度移位为真性脊椎滑脱。

本组病例,临床上无一例因疑为椎弓峡部不连来作CT检查,而都是因腰腿痛来检查椎间盘。回顾本组病例,是在扫描椎间盘时发现椎弓峡部不连的某些可疑迹象,再按椎弓峡部不连的要求重新加扫才明确诊断。这些可疑迹象包括(1)假性椎间盘膨出征此征是由于产生滑椎的上位椎体前移,而纤维环仍然附着于下位椎体的终板上,当扫描线切于该层面时便可于上位椎体的后缘出现环形软组织密度影,而下位椎体的后缘无类似影像。其与真正的椎间盘膨出的鉴别是,前者只出现在上位椎体的后缘,而后者出现在上、下位椎体的周围(2)在关节突关节腹侧出现骨结构异常(3)在侧位定位像上,发现类似椎体“断尾征”或者局部结构紊乱增粗(4)在定位像上发现椎体滑脱。

腰椎椎弓峡部不连的直接CT征象为椎弓骨性环连续性中断,在双侧峡部出现低密度裂隙,其断端不规则呈锯齿状,宽度不等,约2-6mm,边缘增生硬化,断端可有骨赘形成,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呈梭形膨大。

因此,对腰腿痛患者,在常规椎间盘CT检查时,要想到椎弓峡部不连的可能性,发现可疑迹象及时加扫椎弓层面,完全可以对椎弓峡部不连做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