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19
/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之我见

王凤杰

王凤杰(沈阳药科大学110016)[

摘要]本文介绍了职业生涯设计的含义以及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有效途径:即从正确的评价自我、及时掌握客观因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入手建立三位一体的架构体系。

[关键词]职业生涯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架构体系

一、职业生涯设计的含义

职业生涯设计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著名管理专家诺斯威尔对其内涵的界定是这样的: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和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立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从本质上讲,职业生涯设计是一种对学生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目标管理,通过让每一个同学明确其预期的目标,使之自觉地按预期目标的要求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群体本身存在的主、客观方面的问题所致

一方面,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缺乏自主意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7.29%的大学生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从数字来看,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根本就没有职业生涯设计的意识。而在剩下的三分之二中,虽然有自我规划的意识,但是对于就业形势和行业特点等客观因素认识不清,缺乏客观的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自身的评价过高或不足都会导致在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中走弯路。

(二)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客观需要

随着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正转变为大学生为求生存而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并获得职业成功的有效途径。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中,恰恰比较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方面系统地引导。

(三)“就业难”带来的现实压力

大学生就业已经进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配置模式。近些年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连年猛增,大学生就业难度日益增大,给广大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自主择业,选择面是大了,同时竞争也更激烈了,优胜劣汰的形势也突显出来。

三、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涉及到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客观环境的分析以及在锻炼和提高自身能力方面而搭建的平台等等,因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教育,需要建设一支完善而有效的三位一体的架构体系。

(一)开设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方面的课程,让职业规划走进课堂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职业发展观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的一种构想和规划。学校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同时也有义务培养学生树立长期的、理性的、系统的职业发展观。

2.全面而及时的掌握行业就业特点和就业形势等客观信息

尽管大学生在平时的专业课学习中也能了解到一些有关就业方面的情况,但往往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而且有时数据更新不够及时。如果把“职业生涯设计”作为一门课程而进行讲解,则可以让学生全面而及时的掌握行业就业特点和就业形势等信息,评估这些客观的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

3.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目标,并及时调整和检查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这就需要同学们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要注意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整个职业生涯设计要在实施中去检验,要适时进行评估与反馈,及时诊断生涯设计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设计进行调整与完善。

总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系统而规范的工程,从知识体系上看,涵盖的范围广,内容多;从时间结构上看,需要一个长期培养、教育和跟踪的过程。这一特点也说明了通过开设课程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二)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协调的集职业生涯设计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身的高素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离不开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和分析。客观的自我评价和分析就是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高校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有计划、有意识、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设计培训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他们既具有足够的职业生涯设计知识,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另外,要逐步建成一支专、兼职协调的集职业生涯设计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身的高素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通过他们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对个人未来职业的影响,以便更好地设定和完善职业生涯目标,逐步明确和适时调整职业生涯路线,树立健康心态,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三)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有效载体,强化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客观信息的掌握,大学生就可以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但是光有目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努力和奋斗。

1.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缓冲期。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的有所学习、有所领悟。从而缩短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用人单位选择员工的重要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等。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除了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应该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高校可以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锻炼自我的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希永,李晓珍主编,《大学生事业生涯设计》,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周红:《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初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