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患者正畸治疗的心理特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1

青少年患者正畸治疗的心理特性分析

张奇慧易诗敏陈定江烨廖寒春刘庆通讯作者

课题基金号:长医教{2016}19号

【摘要】目的分析青少年正畸患者进行正畸治疗的心理活动。方法选取信阳市合众京州口腔医院的150名正畸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选择正畸治疗的原因,正畸治疗造成的心理影响及对正畸产生的疑虑等几个方面。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120份,50.83%的患者为了改善外貌及个人形象选择正畸,61.67%的患者表示正畸导致消极情绪,青少年患者对正畸治疗的认知程度较低。结论正畸治疗给青少年患者造成的心理影响较明显,需要临床医生慎重对待。

【关键词】口腔正畸;青少年;心理特性

口腔正畸手术是指通过矫治系统对患者的牙齿给予一种温和而持久的生物力,从而使牙齿能够移动,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而且能够改善面型,被越来越多的错颌畸形患者所接受。青少年患者作为正畸治疗的主要人群,其治疗中的心理状态对治疗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青少年患者的心理特性分析,探究患者自我感知和客观治疗需要因素,以便为正畸临床提供帮助。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信阳合众京州口腔医院正在进行正畸治疗的120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男52例,女68例,年龄12~25岁。

1.2方法

通过填写调查表的方式进行调查。主要内容有:(1)选择正畸治疗的原因;(2)正畸治疗造成的心理影响;(3)对正畸治疗产生的疑虑。将回收的调查表进行统计比较。

2.结果

调查结果见表1~表3

表1120名青少年选择正畸治疗的原因

由表1可知,改善外貌及个人形象是青少年患者选择正畸的主要目的,占所调查人数的50.83%,其次是家人或者医生的建议。

表2120名青少年正畸治疗造成的心理影响

表2数据显示,害怕焦虑和自卑害羞的情绪占总调查人数的61.67%,说明正畸带给青少年的消极心态要远大于积极心态。

表3120名青少年对正畸治疗产生的疑虑

表3中患者对正畸的疑虑说明青少年患者对正畸治疗的认识度不够,心理负担较大。

3.讨论

口腔正畸不仅仅局限于排齐牙齿,还涉及解决颌骨、颅面的不协调,从而达到面部整体的和谐美,其作为颌面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许多牙颌畸形患者带来福音[1]。2000年中华口腔医学会的调查[2]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错颌畸形患病率已达67.82%。青少年时期是进行错颌畸形矫治的最佳时期。青少年正畸患者的心理发育和生理发育不同步,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临床上要重视青少年患者的心理情况。

青少年大多正处于青春期,对美的意识逐渐觉醒,由先天的遗传或后天的环境因素导致的错颌畸形引发了青少年对自身形象的自卑,希望通过正畸治疗排齐牙齿,改善外貌。在正畸治疗中,医生不仅要做到令患者的牙弓、颌、颅面间的关系协调一致,还要满足患者的心理要求,依据患者对审美要求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大部分的青少年患者选择正畸是由于医生和父母的要求,这说明青少年患者对正畸治疗的认知程度较低,属于被动治疗,对此,医生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让患者对正畸治疗有科学的认识。

正畸带给青少年患者的消极心态要远大于积极心态。这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导致:一、初期矫治器的佩戴,在外观上会使本来就龅牙的牙齿看起来更凸,使患者对正畸治疗持怀疑态度;二、患者对拔牙矫治感到恐惧,;三、有些患者不重视口腔卫生,引起口腔炎症[3]。四、缺乏依从性,导致矫治效果不好或疗程延长[4],五、部分患者会出现牙齿疼痛、口腔溃疡等不适。以上情况会给青少年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对此,临床医生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在治疗前,提前告知正畸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避免疼痛不适导致患者抗拒矫治器,医生需要告知这是正畸过程所出现的正常现象并安抚患者情绪。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要鼓励患者对自己的治疗情况提出疑问并用通俗易懂的话告知当前的治疗情况,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给予其精神上的支持。

综上所述,青少年正畸患者由于其快速身心发育表现出一定独立能力,但还缺乏稳定的情绪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因此,正畸医生在进行治疗时必须意识到青少年患者心理活动的重要性。掌握沟通和交流的技巧,与患者建立起良好与和谐的医患关系,以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和配合,从而提高矫治效率,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傅民魁.口腔正畸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吴林艳,雷勇华,李奉华,等.口腔正畸患者遵医行为心理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4,12(21):1370灢1372.

[3]史洪涛,范丰燕,张君,等.不同年龄组正畸患者多种不合作行为因素的对比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6,27(3):250-1

[4]徐连本,马建军.口腔正畸临床依从性的探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5):599-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