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工学校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1

浅谈技工学校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的作用

张宝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在剩余劳动转移过程中有三大矛盾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即:用工单位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逐步提高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之间的矛盾;国家对职业资格、上岗资格管理的规范化与农村劳动力从业市场管理不规范之间的矛盾;“技工荒”现象与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就业指导而大量富余之间的矛盾。技工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系列的中坚力量,就其功能与特殊办学形式而言完全有能力解决上述三个突出矛盾。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经过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就业,真正使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实现立足、生存、致富的目标。

一、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彻底解决供求双方素质差异间的矛盾

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与劳动技能低,即使进入城市,也很难进入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工种进行工作。在主要是凭技能而不是凭体力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动者一般处于劣势,转移的领域越来越窄,就业空间越来越小。在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中,我们看出,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的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正逐渐失去竞争力,劳动力的低素质已成为制约其转移的“瓶颈”。因此,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是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劳动者自身素质水平适应多种工作需要,才可能拓宽就业领域,加快劳动力转移速度,提高劳动力转移层次,从而带动农村后备劳动力顺利转移。

二、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彻底解决用工市场规范化的矛盾

党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我国要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并重的制度。国务院在制定经济和教育政策时也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求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说,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重大调整产物。按国际职业分类习惯,它属于蓝领职业;按我国的职业分类习惯,它属于工人从事的职业或工种。尽管这样分类不甚科学,但可以肯定地说,一个成熟的劳动力市场不仅要求进入市场的每个劳动者都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通行证,而且要求这个通行证能在整个市场上通用。从目前人才流动以及民工潮的发展趋势上看,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范围已经或正在逐渐突破地域性,甚至是国界,所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出国打工人员中的93%左右都持有经劳动部门鉴定合格的初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到外省市找工作的人员,就业率几乎达到了99%以上。

三、提供多方位的就业指导及就业信息,彻底解决供求矛盾

剩余劳动力就业之所以难,其主要原因是劳动力素质较低造成的。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已掌握过硬技能,已具备一定的技能技术水平,就业就不再是难题。在中国加入WTO,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大好形势下,技能型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为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技工学校在农村劳动力就业过程中,提供了培训-鉴定-就业的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及就业指导服务,呈现出“出口畅、入口旺”的良性互动局面。调查显示历年来,技工学校学生就业率达90%以上,高级及以上技能水平的学生就业率近乎达到100%,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

技工学校的发展始终坚持以党的方针为导向,以党的政策为改革与发展依据。技工学校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党和政府的有力助手的角色,协助党和政府开展农民工培训、城乡剩余劳动力就业前培训、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剩余劳动力就业及职业指导工作。在城市,技工教育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企业技术进步服务、为职工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在农村,技工教育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为农民增收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学校将立足温岭,为温岭西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