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1

生态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刍议邓喜英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0引言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标志,是规划理念的升华,是环保意识的觉醒,是发展观念的变革,是今后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超速膨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进程不断加快,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的生态环境将会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生态城市与传统的城市规划的区别

生态城市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应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信息,去模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政策。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是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大的综合性的系统,从而使其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目的是引导城市实现人、自然、城市的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

2我国的城市现状

“九五”和“十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十年。在这个时期,全民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国有36%城市河段的水质为劣5类,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受监测的341个城市中,有66.7%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固体废物、城市垃圾、“白色污染”仍然严重;全国城市垃圾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还不到总量的10%;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监测区域55.7%的城市噪音处于中度以上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市民发生多种疾病。

3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省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近几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生态学会及其地方学会举办了多次全国性、地方性学术讨论会,将学术研究与交流推到了高潮。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于2002年8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市召开。标志着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迈向一个崭新的新阶段。

4我国应如何进行生态城市规划

现代城市是一个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管理体制上是链状而非循环式。因此,我们应有忧患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珍惜这有限的空间、资源和环境。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思想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针对底子薄、人口多、环境差的基本国情,提出以下生态城市规划的几点想法。

4.1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和决策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除了用各种媒介加强宣传和教育外,还应让人们亲身体会环境和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让人们形成“无限索取自然资源是有代价的,会殃及子孙”的观念,提高人们思想文化素质,规范那些伤害环境的生活和消费行为。因为决策者的思想影响一切,而目前我国有部分决策者只顾眼前利益,只顾追求政绩,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出现了不惜以环境为代价的行为。要完成这种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必须提升决策者的综合素质,并把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功与过作为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

4.2编制生态城市专项规划,指引城市建设的正确发展。城市生态规划应该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它是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城市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规划,以便充分有效和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效的生态产业和人们的需求与愿望得到满足,和谐的生态文化与功能相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自然、农业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

4.3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维持的重要而直接的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

4.4树立城市生态新风尚。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环境、文化底蕴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抓住优势,彰显个性魅力,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融“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绝色城市”等于一体。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又给人们一个醒目的形象。

4.5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间,区域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城市越发展,这种交换就越频繁,相互作用就越强。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和繁荣,不要确保城市自身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

5结束语

如果我们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观念更新、理论深化、标准统一,就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推进市场、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生态城市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尽管任重道远,面对持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个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将会在中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