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出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出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疗效

刘兆玉陈登科鹿湘松王玉兰李强葛金丽

(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遵义563003)

【摘要】目的:观察用血浆置换的方法治疗出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出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67例,对其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对比这67例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相较于血浆置换治疗前,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显著缩短,血小板(PLT)计数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的治疗方法对于治疗出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安全可靠,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血浆置换;出凝血功能异常;临床疗效;对比差异

【中图分类号】R5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1-0164-02

血浆置换法是将红斑狼疮(或其他需求清除血浆中大分子毒素的)患者的血液引入一个血浆置换装置,舍弃分离出来的血浆,用新鲜的血浆或4%人血清白蛋白、格氏液等替代品来补充,有助于清除体内的部分抗体及可溶性免疫复合物,部分患者可能在采取此种治疗前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水平很高,而在接受治疗后明显下降,其近期疗效较为显著[1]。此种疗法能够清理患者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及代谢毒素,从而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本次研究观察对比了我院67例出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血浆置换前后的疗效差异,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67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确诊出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其中男31例,女36例,年龄为19~63岁,平均年龄为(27.53±5.16)岁,体重为41~73kg,平均体重为(52.76±4.82)kg。所有患者均无心、肾病史等相关干扰性疾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门脉高压、充血性脾大,血小板减少,皮肤、粘膜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瘀点、女性月经过多、严重者可有呕血及黑便等。

1.2方法

患者刚入院时应补充足够的能量、维生素类、钾钠等微量元素,同时继续吸氧、保肝肾、预防感染、止血降压,等到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血浆置换治疗[2]。血浆置换前应先建立起相应的动静脉通道,将动脉端的血液引进血浆分离器中,经过有效的分离,净化其血液,再将处理后的血液由静脉端输回到患者的体内。血浆置换滤出量与置换液补充量必须相等。患者每次置换液量为1~1.5升,补充白蛋白40~50g,每周2~6升,分2~4次进行,重复2~3周为一疗程。血浆置换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30min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1次。严格无菌操作,防止致热原或细菌污染,根据医嘱留取血标本并送检。血浆置换输入异体血浆蛋白容易引起变态反应、休克、肝炎等。因此,输入血浆或白蛋白应严格质量鉴定。白蛋白输入速度应限于8~10ml/min。对于轻度的过敏反应患者应给予5~10mg的地塞米松,若患者出现重度过敏反必须立刻停止治疗,肌肉注射肾上腺素1mg,静注地塞米松5~10mg,并予以输液及抗休克等处理措施[3]。

1.3观察指标

本文需观察并记录的指标有血浆置换前后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显著缩短,血小板(PLT)计数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接受血浆置换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加,出凝血功能得到了恢复,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3.讨论

血浆置换主要有两道工序,即分离血浆和置换液的补充,其中分离血浆又有膜式血浆分离和离心式血浆分离两种方式。血浆置换疗法不仅能够清除患者体内中小分子的代谢毒素,而且清除了患者体内的蛋白、免疫复合物等大分子物质,此种疗法对于有害物质的清除率远远高于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等疗法,与此同时血浆置换还补充了患者体内所缺乏的白蛋白、凝血因子等物质,可以替代肝脏的某些功能[4]。由上述总结可得血浆置换法的主要功效特征有以下几种:(1)能够清除中小分子及大分子物质,对与蛋白相结合的毒素具有十分显著的功效;(2)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肝功能衰竭时常常出现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但此种功效无法与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相比,对于水负荷过重也无任何作用;(3)采用此种方法时需要大量的血浆,血浆可以补充人体内必要的蛋白、凝血因子等,但如果多次大量的输入血浆等血制品,就会有感染其他病毒性疾病的可能;(4)适用于重型肝炎患者;(5)血浆置换材料主要为新鲜冷冻血浆,可以添加少量的替代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5]。

综上所述,血浆置换的治疗方法对于治疗出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可以在临床上的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旭.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2010.

[2]张五香.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6.

[3]王威,吴霞,颜炳柱等.血浆置换治疗68例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2:134-136.

[4]沈强,唐琰,李磊.血浆置换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2011,12:2004-2006.

[5]廖金卯,李灼日,胡小宣.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4:3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