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学习之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1

兴趣是学习之本

高国红

兴趣是学习之本,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好之,就是指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

教语文,要着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当然,培养兴趣绝不是架空地强调语文重要,空道理要少讲,因为空道理是苍白无力的。为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得用知识本身的力量,把课上得象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绝不能把语言文字讲成僵死的符号,要使学生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里全神贯注,眼看,耳听,口说,手写,心想,主动积极地吮吸知识养料,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地进行课堂设计。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我先着力于形成悬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对同学说,凡读过安徒生童话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凡读过它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小女孩这个备受折磨的痛苦形象,安徒生怎么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当学生为悬念所吸引,思维进入积极状态时,我再增添一笔,设置第二个悬念。我这样说《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写的是悲剧性的人物。悲剧往往令人泪下,而《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眼泪往往不是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它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文章情深、意深、含蓄、深沉,细细咀嚼,深入领会,就可获得解答。这样从教材实际出发,接连设置两个悬念,学生急于想寻求答案,读课文的积极性大为高涨。

根据课文的起伏节奏和学生情绪的变化,环环紧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课的起始阶段聚精会神,不等于中途就不松弦。弦一松,课就会散板。一篇好的课文总是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教学设计时必须努力把握这种内在逻辑性,针对学生学习中情绪的变化,丝丝入扣地进行教学活动。比如游记一类的文章,可牢牢抓住游者足迹层层推进,不断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幅美景,调动学习的兴趣。《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名篇,在导入新课环节激起学生兴趣之后,我设计了若干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思考回答。既然浏览了两个岩洞,为何要提朝真洞?又为何要交代不去朝真洞的原因?由金华城到双龙洞一路上你见到哪些景物?描绘这些景物时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教师理解学生对知识“渴”的心情,采用课内外相互渗透的方法,大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课内专心,孜孜以求,课外博览,品味佳作,师生的感情就会统一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中,学习有兴趣,教有信心,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