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

李晓光林立

福建省宁德市康复医院福建宁德352100

【摘要】目的:研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9月到我院就诊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28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纳入6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常规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用药治疗基础上,采取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9.6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9.3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AN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PANSS总分为(61.87±10.64)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5.65±12.57)分(P<0.05)。结论:对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减少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取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但具体病因尚未明确,青壮年、亚急性起病较多,对患者行为、情感、思维、感知觉等方面均会产生影响,进而引起多方面功能障碍和精神活动不协调的情况。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以致发展为难治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指过去5年经过至少2种抗精神病药足量(400-600mg/dCPZ等效剂量)治疗4-6周后,未获临床改善(BPRS总分≥45分,CGI-S≥4分,或者4项阳性症状中,至少2项≥4分)的患者[1]。它在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占比可达到30%左右,对于此类患者,仍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但就算加大用药剂量也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是在传统电休克疗法基础上改良而来,运用麻醉技术,在患者安睡、肌肉完全松弛的状态下进行电休克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2]。有研究表明,利用此种疗法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可取得更好的疗效。对此,本文选择2015年9月-2017年9月到医院就诊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28例,研究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9月-2017年9月到医院就诊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28例,包括75例男性患者和53例女性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纳入64例患者,年龄在24-64岁,平均年龄为(39.7±3.6)岁,病程在6-15年,平均病程为(9.1±1.9)年;观察组纳入64例患者,年龄在27-69岁,平均年龄为(41.2±3.9)岁,病程在6-13年,平均病程为(9.4±1.5)年。纳入标准:符合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判定标准,对本研究均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药物或酒精滥用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口服氯氮平片,每日2-3次,首次剂量25毫克,后逐渐增加至每日200-400毫克,最高每日剂量不超过600毫克,维持其每日剂量100-200毫克;或口服盐酸氯丙嗪片,每日2-3次,初始剂量25-50毫克,逐渐增加到每日400-600毫克;或口服利培酮片,每日1-6毫克[3]。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使用思倍通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治疗。在麻醉师参与下施行,开始治疗前,使用阿托品0.5毫克静脉注射,然后推注丙泊酚诱导患者入睡,以患者睫毛反射消失,眼球固定为止。使用0.2%的氯化琥珀酰胆碱40-60毫克静脉推注,观察肌肉松弛程度,同时给予呼吸机面罩高频吸氧,当患者面部、四肢肌束震颤结束,呼吸变浅,全身肌肉放松后,开始通电治疗。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脑电图进行监控[4]。观察口角、眼周、手指、足趾的轻微抽动,持续30~40秒,为一次有效的治疗;初始连续治疗2~3次,后每周治疗1~2次,一个疗程10~12次。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12周,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评分。PANSS评分是评定不同类型精神分裂症症状的严重程度而涉及和标准化的评定量表,由简明精神病量表和精神病理评定量表合并改编而成,主要用于评定精神症状的有无及各项症状的严重程度。对治疗效果采用PANSS评分评价,通过治疗前后PANSS减分率评定疗效,减分率超过80%为痊愈,减分率在60-79%为显效,减分率在50-59%为有效,减分率不足50%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得出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统计处理,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数(n)或率(%)表示计数资料,以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9.6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9.38%(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PAN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PANSS总分为(61.87±10.64)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5.65±12.57)分(P<0.05)。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n=64)

注:相比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是所有精神分裂症当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占比约为30%左右。以往用于治疗一般性精神分裂症的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氯丙嗪、利培酮等,对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难以发挥出有效的作用。虽然近年来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仍然没有很好的办法治愈。另外,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如果长期大剂量服用,将会带来较多的不良反应,例如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嗜睡困倦、流涎不止、体重增加等情况,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将会造成不良的影响[4]。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于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往往欠佳,难以通过传统治疗迅速康复。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在传统电休克治疗的基础上,发展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方法,对待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无抽搐电休克也叫做无痉挛电痉挛治疗,或改良电痉挛治疗。先对患者注射适量肌肉松弛剂,然后通电利用一定量电流对大脑产生刺激,让患者丧失意识,以达到无抽搐发作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目的。治疗之前应详细进行体格检查,完善患者必要的理化指标检查,治疗前禁食6小时以上,并将大小便排空。治疗前半小时要测量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指标。治疗结束后,应当持续监护患者15分钟以上,避免患者在恢复意识过程中,由于躁动不安、意识模糊而发生意外。对于体质虚弱容易出现继发性呼吸抑制的患者要加强观察,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以应对[6]。需要注意的是患有心功能不全、关节疾病、年老体弱的患者应谨慎使用该治疗方法,高血钾症的患者禁止使用该疗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记忆障碍、心血管并发症、呼吸停止等并发症状,与普通电休克治疗相同,要严密观察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经本文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9.6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9.3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AN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PANSS总分为(61.87±10.64)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5.65±12.57)分(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略少于对照组患者,但并无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减少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取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赵靖平,施慎逊主编.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6:121

[2]成加林,许晴丽,周碧海,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7):66-67.

[3]熊辉,刘红霞.无抽搐电休克联合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J].四川精神卫生,2015(4):348-350.

[4]刘荣刚,李欢,李明,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3):69-69.

[5]唐晟,罗毅,杜洁.齐拉西酮联合氨磺必利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24-25.

[6]高天飞,张雄,苑杰.利培酮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探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7):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