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与念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1

演员与念白

王亚

京剧是一门集唱、念、做、打为一体的戏曲表演艺术,从它的形成到现在已有200多年历史,在我国戏剧门类中被称之为国粹,乃传统艺术之瑰宝。我唱京剧30年,有体会,也总结了一些经验,但始终还处在学习阶段,对京剧表演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都还需要深层次的提高,可见京剧艺术之博大精深。因此,作为一名戏曲演员,整天琢磨要演好戏,那么“四功”、“五法”这些最基本的方法则是要首先学好、练好、用好的。这也是我们专业演员提高自身素质的重中之重。

在京剧中,唱腔占主要位置。京剧的唱,就是把生活中的语言加以凝炼和艺术化,并以音乐的唱腔来加强气氛,成为一种舞台语言。以前把演员叫成“唱戏的”,可见唱功在京剧表演中极为重要。京剧唱腔主要有西皮和二黄。一般说,西皮用于表现活泼、欢乐,曲调高亢刚劲、活泼明快;而二黄则以表现悲哀咏叹为主,曲调深沉稳重、凝炼严肃。两种唱调都有许多板式,构成优美的唱腔。而念白在京剧表演中也很重要,前辈名家都称:“京剧七分念白,三分唱”,也有“千斤话白四两唱”之说,可见念白在京剧舞台上的重要性。

应当说,京剧的语言是极其精炼的,有时几个字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京剧表演中唱腔和念白是音乐艺术与语言表达艺术的完美结合体,是音乐和语言的结晶。京剧的念白,是带有音乐性的说话,也叫道白。一个演员在舞台开唱时,有很多乐器伴奏,唱者在吐字方面有时可以含混过去。而“道白”就不同,它没有乐器伴奏,无法含混偷巧,在台上“道白”时要把每个字音清晰地送到观众的耳朵里,句句明白,不能有半点含糊,如京剧《十道本》中的奏本,《法门寺》中的读状,《四进士》公堂上的辩词等等,都很成功地渲染了舞台氛围,非常精彩,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和方言白之分。讲究“尖”、“团”分明,说起来琅琅上口,四声准确,既要掌握气口和节奏,又要抑扬顿挫恰到好处。因京剧原本就不是北京的土产。它是“四大徽班”进京后,把“奏腔”、“昆腔”、“梆子”、“南锣”、“花鼓”等民间曲调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新兴剧种。因此京白说的是普通话,清脆悦耳,不可含糊不清,它是不含土音的以北京方言为标准的念白,突出了北京方言的京腔京味。而韵白则受徽剧和汉剧影响,常带有湖广音和中州音;韵白的四声调有一定的规律,形成了一种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语调,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鲜明的音乐性。方言白在京剧舞台上也经常出现,有河南、山西、四川、江苏等地方话,可增加喜剧气氛。

在京剧舞台上,我们上辈的老艺人、老艺术家,通过长期舞台实践,并在多方面搜集和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创造出一套完整的京剧字韵,组成了出色的“韵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要当好一名合格的戏曲演员就要很好地学习并掌握这门学问,不然就会出笑话,举个例子:

在古装戏《霸王别姬》中项羽有段念白,“吾有何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不会念就念“脸”,而会念就会念“锏”。在《连环套》中窦尔墩有句“三太老匹夫自夸志量”句中的“夫”字本系阴平,它的四声为夫、扶、府、父,有人把它唱成阳平的“扶”字音,把它与句中的三字(阴平)相比,不就“倒”了吗?清代的李渔说过:“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粗,先问有字无字。字从口出,有字即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无字。是说话有口,唱曲无口与哑人何异哉?”明代魏良辅也说过:“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可见唱戏度曲,重视咬字道白,这一道理古今皆同。

俗话说“艺无止境”,作为一个戏曲演员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活到老,学习到老,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磨练,为艺术增添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全方位地提高自我,才能使自己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充实,更好地领会艺术之真谛。才能塑造出更多、更好、更完美的角色形象,才能为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王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