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风暴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2

在金融风暴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考

张小林余绍龙

关键词:金融风暴职业教育发展内涵开创新局面

职业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不仅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同时,就职业教育而言,也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和考验。在这特定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走向笔者以为:

一,要正确认识和判断金融风暴的震撼力。

2008年下半年,美国金融业危机进一步加剧,特别是企业金融创新的滥用和政府市场监管的失灵导致危机不断蔓延、升级和渗透,终于演化为风暴式的金融危机和实体性的经济震荡。此次震荡,虽然“震源”在金融领域,但是很快影响到实体经济;尽管“震中”在美国,然而相继波及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面对这场风暴,教育如何应对?尤其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不可能不受到负面影响和冲击。我们应作两个方面的认识和判断。

第一方面:金融风暴的蔓延已经开始对职业教育产生影响和冲击,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在第一线的人感觉就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毕业生就业会受到影响。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下半年形势就更为突出,这和经济关系状况联系最为密切的就业问题也就越发突出,而作为“就业教育”的职业教育更加感受到所面临的压力。第二,政府的投入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全国来看,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速将会降低,政府用于教育、社会事业的投入将会自然受到影响。第三,校企合作会受到影响。以前,企业希望职业学校毕业生都到那里去顶岗实习或安置就业,通过校企合作减免税收给学生劳动报酬补贴和生活补贴、承担一些社会责任等,而现在企业可能就难以保障。在这个关键时期职业教育就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出现的困难正是国家经济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虽然金融风暴对职业学校就业造成冲击是必然的,但是企业在裁员的同时,也是企业进行内部整合调整的关键时期,这对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既是压力,但又是机遇,所以说,我们既要清晰地看待金融风暴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又要辩证地看待。有这么三句话很富哲理:第一句,危机危机,有危有机;第二句,危机当中蕴藏生机,危中藏机;第三句,危险来来时,危中求机。这三句话无疑是有道理的。要突破金融风暴带来的困难与障碍,要从理论上分析,实践中思考,我们越是感到面临困难,越是要坚定信心,越要去突破和创新,不能被一时的困难压倒一切,而要用我们的信心和勇气去压倒一切困难。其理由有五点:第一,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发展并没有改变。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已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拥有较丰厚的物质基础。2008年下半年,国家又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必定促使中国经济有较大发展;第二,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目标没有改变。大量的经济发展机会客观存在,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从根本上不会改变。第三,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比以往更为迫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企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迫切,需要技术水平高、需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要转型升级,一要靠科技,二要靠人才,所以对技术水平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将更为迫切,这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技能型的人才。第四,企业更加注重成本核算和管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在竞争形势下,企业更加注重成本核算,而“价廉物美”的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将更有竞争力,更受欢迎。第五,就业竞争压力将使更多家长反思教育成本与就业之间的边际效应。经济学家讲边际效应,实际上就是讲最价廉物美的好产品。因此,选择中职学习,对家长而言,将逐步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作这样的分析,我们职业教育越是在危机中越要寻找机会,也就是“危中生机”。因此,不要因为金融风暴的到来,大家一片悲观。我们要进行很好地、科学地分析职业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切不能低估这一困难,更重要的是增强信心,振奋精神,创新发展。关键是要寻找危机当中的“机”。当然,我们也要正视职业教育的市场性特征,要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市场经济的“有机化合物”这一特点,关注市场发展,瞄准市场走向,建立市场意识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在任何时候既要有危机意识,又要有进取精神。危机来临的时候,要有职业教育的情怀;寒冬来临的时候,职业学校要“抱团取暖”,危中求机。要内抓质量,外树形象,练好内功,提高学生和教师的技能水平,做强做精品专业,打造特色品牌,“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始终站稳脚跟抓发展,苦练内功强内涵才是硬道理。

第二方面:职业教育要做大做强,学校具备较强的办学实力才能抵御风险,应对危机,战胜危机。自全国第二次职业教育工作会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百花满园的春天,启动了不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方面的新项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城市职业学校、中职学生基本实现免费教育、着力打造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同时,特别是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国家级高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实在是令人欢欣鼓舞,但不妨要注意一个问题,正因为金融风暴的影响,职业教育的需要是内涵发展,既不能急功近利盲目攀比,也不能贪大求洋好高骛远,质量标准一定要高,特别是对创省市级、国家级重点学校工程,标准必须要严格,硬件不硬不行,教育教学质量不硬更不行,不做劳民伤财的事情,不搞政绩工程,要名副其实的创建,要货真价实的办学。

二,要坚定不移地抓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一是职业教育重在技能培养。理论以够用为本,强化实践教学,推行岗位练兵,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能要求,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工厂化教学是技能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重要的是要引入企业元素,以岗位技能需求确定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以技能模块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岗位目标特色,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的受教育过程与企业技术进步过程、企业文化进化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从学生到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引入企业参与是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有效地将学校、学生、企业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三赢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

二是金融风暴背景下的职业教育的价值思量。金融风暴的发生,有一个表象是由消费需求的下降引发的企业产能剩余、生产不足,企业退出市场,造成员工失业。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多余的产能主要是科技含量不足的落后产品与工艺,失业的员工主体是缺乏技能培训,不能适应新技术、新岗位需要的粗放型劳动者。金融风暴过后必然带来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产业革命,需要大批掌握新技术、岗位适应性强的技能型产业工人。这些新员工的培养理所当然是职业教育来承担,这是职业教育价值所在,也是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所在,作为职业学校来讲,树立什么样的职业教育观?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其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职业性体现在何处?这些都要围绕职业教育的价值来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的原本属性——职业性、技能性、先进性、适应性。

三,要理直气壮地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在金融风暴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就必须挑战自我,发展自我,危中求机,发现机遇,赢得机遇。要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坚持大力发展的方针,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思维,科学的精神,饱满的热情应对这场金融风暴,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第一,职业学校的准备。金融风暴发生后企业员工失业现象的产生,职业学校要审视自身的教育职能的发挥和职业教育的规律性,体现职业教育为职业岗位服务,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的目的性原则,落实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理性的思考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有一定超前性,既要满足现实岗位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又要客观反映岗位技能发展方向;同时拓展不同岗位职业技能适应性,反映职业教育的先进性。使学生既能适应现实岗位,又具有岗位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性,以应对技术科学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换代需要。

第二,职业教育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并重。树立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这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要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明白真、善、美,懂得学习、懂得生活、懂得与人相处。讲道德、有素养、会技能、能发展,这样的学生才能基本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才能适应任何环境变化,这是职业学校必须深刻认识到的,也是在技术与社会共同进步前提下,职业教育发展的使命和价值之所在。

第三,职业学校要承担起劳动者职业能力继续教育的任务。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接受职业技能训练的继续教育任务历史性地摆在职业教育面前,这也是职业学校的社会责任。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职业拓展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对于劳动者抵御风险、应对危机挑战、促进就业、稳定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职业学校要着力进行职业能力继续教育的研究,探寻规律。采取长训与短训相结合,以短训为主;脱产与业余相结合,以业余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综合与单项相结合,以单项为主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以满足培训者多层次、多方位需求。培训以技能提高为主线,辅之必要的法律知识、职业道德知识、市场经济知识。通过培训使劳动者增强就业能力,努力提高创业能力,以从容应对职业市场的变幻,提高全社会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科学地发展。

第四,职业学校不仅要从学生管理、课程改革、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实习管理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划研究,而且还要从硬件设施、软件建设、专业发展、办学特色等方面作出系统的规划部署,对优秀毕业生实行跟踪调查,建立人才资源库和就业信息网络,抓好基础能力的提升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走市场化、国际化的道路,做精专业,创立品牌,危中求机,趁势而上。只有时刻具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时刻都保持进取精神,时刻都准备迎接挑战,不断增强学校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才能确保学校健康持续地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2008年、2009年近期《半月谈》杂志;

【2】中央电视台“经济栏目”的相关报道。

作者简介

余绍龙,重庆云阳人,生于1956年1月。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重庆市云阳县人民政府正处级督学,重庆市云阳教师进修学院党委书记,云阳县职业教育学会会长。撰写过数十篇论文在省市级、国家级刊物发表,并获奖。部分作品入编《中国当代教育文集》、《21世纪教育改革论坛》等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