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心肌梗死急性期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心理护理在心肌梗死急性期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张湘宇

安化县大福中心医院,湖南益阳413517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心肌梗死急性期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4例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2),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SAS)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护理前的SAS无显著差异,经过不同护理后,研究组护理第3天及第7天的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2.9%,对照组为71.4%,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心肌梗死急性期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效,不仅能降低患者的焦虑度,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期;心理护理;应用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较严重的一种类型,致死率较高,其急性期发病快,进展迅速,患者极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负面情绪,不仅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还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所以,对患者临床上的心理护理干预非常重要,本文对心理护理在心肌梗死急性期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现将具体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4例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标准;均为首次发作;均自愿参加此次研究。排除标准:精神障碍者;严重心律失常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2):对照组年龄41~75(52.2±3.8)岁,其中男20例,女21例,病程0.5~6.2(2.5±0.7)h;研究组年龄40~74(51.5±3.2)岁,其中男19例,女23例,病程0.6~6(2.6±0.5)h,。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即进行入院宣教,病情监测、指导饮食、做好用药观察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

(1)入院时的心理护理。热情接待患者入院,主动向前介绍院内环境、主治医生及护士,消除其陌生,增加安全感;积极热情进行沟通,向其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心肌梗死发生的病理、进程、治疗护理措施、注意事项等,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的情绪;及时耐心的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虑,建立其信任感;向患者讲解成功的案例,建立其治疗信心;对有心理负面情绪的患者进行适时的语言开导及安慰,缓解其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治疗及护理依从性。(2)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患者疼痛时,用药物缓解外,还可陪护在患者身旁,向其说明心理情绪过大会增加心肌耗氧量,与其谈话或播放轻缓音乐转移其注意力,分散疼痛感;针对性的找出患者焦虑的原因,对经济拮据者使用经济药物;做好家属宣教工作,指导其多陪护和关怀患者,适时给患者鼓励;此外,保持病房的整洁干净,创造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避免刺激患者,缓解患者心理情绪,使其感受到温暖;医护人员治疗方案应有条不紊的开展,建立良好的专业技术及综合素养,给患者信任感,消除其对疾病的恐惧心理。(3)出院前的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叮嘱其用药事项,教会其心率及血压的监测方法;叮嘱其出院后相关饮食建议,应注意营养搭配,饮食清淡;合理适量的运动,不宜劳累;并做好定期回访。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包括:护理前、护理后第3天及第7天。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总分为50分,分值越高说明其焦虑程度越高。(2)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技术、护理态度、护理及时性、护理准确性等,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为85分及以上,满意为60-84分,不满意为小于60分。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行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和护理后第3天、第7天的SAS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AS无显著差异,经过不同护理后,研究组护理第1天及第7天的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2.9%,对照组为71.4%,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心肌梗死是一种突发疾病,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且发病急,进程快,对患者身体及心理产生巨大的刺激,引起患者应激反应,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情绪[2]。焦虑的病理机制是应激反应使患者交感神经产生兴奋,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使其反应在患者的脑脊液、血液及尿中,出现焦虑现象。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产生的剧烈疼痛会激活交感神经,产生交感神经风暴,引发患者的恐惧心理,这两种心理交织融合会引发患者心律失常及猝死,不利于病情控制及恢复,还会加重病情[3-4]。所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非常重要,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其病情恢复。心理护理是随着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护理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安抚患者,减少应激反应,以消除不良情绪[5]。

本文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首先进行入院心理护理,加强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进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知度,帮助患者了解不良情绪的危害,提高起治疗及护理依从性。再次,在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中,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加强人员陪护及注意力分散,并掌握和了解其情绪变化,根据其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以促进后续治疗;还强调家属的参与,与家属一起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使患者感受到关怀,有利于减轻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此外,做好出院前的心理护理,讲解饮食、运动等注意事项,做好回访。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AS评分无显著差异,经过不同护理后,加入了心理护理干预组第3天及第7天的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结果说明,对患者加入了心理护理干预后,其焦虑情绪可明显得到改善,有利于病情控制及恢复;且研究结果还显示,经过心理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2.9%,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1.4%,说明患者对心理护理干预较认可,整体护理水平较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彼此信任度。

综上所述,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临床心理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情况,缓解及消除其心理负面情绪,还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王慧贤.心肌梗死急性期ICU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4):285-286.

[2]苏维芳,刘亚丽,许晓伟.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04):481-483.

[3]刘俐.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6):5473+5476.

[4]王莹.心理护理干预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08):151+153.

[5]张洪玉.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球囊反搏病人焦虑状况及心理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0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