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文远莹

文远莹

〔摘要〕环境问题,正不断地冲击着人类主宰的“文明”,越来越引起人类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充分挖掘教材中许多可以进行环保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树立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只要我们心中时刻装着环境教育这一理念,不断挖掘语文素材,不断找准渗透点,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变得境界更开阔、内涵更丰富、课堂更生动,环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一定会绽放异彩,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关键词〕环保教育环保元素环保认知环保行为

1充分挖掘课本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元素

现在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按一定的比例渗透了环保教育元素。从编排上看,多数是穿插在各组教材中,也有的是整组安排,如六年级上册第四组教材的四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以及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的主题均涉及环保教育,第一组的四篇课文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也蕴含环保教育元素。从素材上看,有的很直接,从课文标题和课文内容就能感受到环保教育的元素。如,一年级上册第五课《爷爷和小树》、第二十课《小熊住山洞》、下册第三课《邓小平爷爷植树》、三年级上册第三十一课《恐龙的灭绝》、六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只有一个地球》等,这些文章都有明确的环保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知识的教育。如,四年级上册第三课《鸟的天堂》中有这句话:“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假如你是当地的农民你会怎么做?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从点点滴滴做起。而有些教学素材是隐性的,蕴含在课文中的环保元素有如地下的宝藏,有待于教师深入挖掘。如,小说《景阳冈》、古诗《望洞庭》、词《忆江南》、描写大自然秀丽景色的文章《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迷人的张家界》、儿歌《小小竹排画中游》……都蕴含了很多环保方面的素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深挖课文中的环保教育素材,围绕语文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恰当地选定环保教育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把环保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以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把握目标,增强学生的环保认知

学生对环保知识的认知,既要教师“引”,又要学生“悟”,更要学生走进自然、体验自然、情系自然。在渗透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结合,创设饱含激情的教学情境,使环保教育内容由书本走进生活,从抽象变为具体,化无声思考为有声承诺,将心灵的感悟升华到行动的熏陶,激发学生的环保情感。教材中涉及风景名胜、动物、植物这类课文,环境教育方面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愿意并乐于善待其他生命体的情感和意识,这类教材的教学重点在“情”而不在“理”。因此,切忌在学生阅读欣赏之后,“画蛇添足”地要求学生明确说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比较适宜的做法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对于科技性、知识性较强的说明文,有的直接以环境问题为主,其在环境教育方面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环境科学术语,并在分析和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环境科学知识,了解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方法。如,《只有一个地球》、《恐龙的灭绝》等。围绕这些课文可进行一些扩展性的环境教育活动,如启发学生根据课文所揭示的环境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找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相关问题或类似问题。如,生活中出现酸雨等破坏环境所引起的恶劣后果,阴霾天气的加剧等,可以唤起学生们的环保意识;离学生生活很近的环保事件,如我镇2002年街道农户厕所下塌,粪水流入全镇居民的饮用水水源事件、煤矿山地面下陷事件和水泥厂因污染严重被关闭等,这些事件发生在在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都可以用来教育学生。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知晓国家对环保的重视,并思考自己是否可以为解决问题采取一些行动。记叙文和听说读写练习,这类教材比较容易对学生的环境行为和环境道德认识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其中与环境教育目标相符合的教材内容,除根据语文训练目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外,可引导学生把教材所反映的行为与自己的行为及认识进行比较,检验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环境教育的要求;同时,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这些教材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实践良好行为,并在要求自己的基础上努力向其他人宣传这些教材内容。

3课外延伸,强化环保行动意识

环保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树立牢固的环保思想,自觉抵制有损环保的行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必须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从培养环保意识深入到实施环保行动。如教师可带领孩子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争做环保小卫生;如保护动物,不捉鸟,不吃青蛙肉,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实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保护各种资源……让孩子们不仅自己做绿色使者,更带动家长、亲朋好友共同参与,形成一个绿色的网。针对农村在山里烧水做饭都是用木柴的现状,提醒学生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尽量不要浪费木柴,要节约资源。告诉学生平常在生火做饭时不必砍好树来做柴烧,山里从树上掉下的树枝就可以烧饭。每当农村大忙季节,可让学生走向田野,用儿歌、倡议书向自己的父母和邻居宣传焚烧秸秆的坏处,秸秆的处理方法,让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宣传、调查、建议等方式融入到全社会的环保工作之中。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三渡镇三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