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思路和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思路和方法

杨昆蓉

杨昆蓉(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云南昆明650032)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1-0390-02

【摘要】介绍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教研室在西医院校中医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即:明确教学目标,讲活中医基础理论,创新教学方法。并剖析目前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初步探讨,旨在引起广大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教学辨证论治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是集医疗、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作为西医综合医院的中医科,科室不仅要完成日常大量临床工作,同时也承担着昆明医学院的中医教学任务。经过半个世纪几代人共同努力,科室的教研室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3点。

1明确教学目标

将中医学纳入西医院校教学必修课是贯彻我国“中西医并重”卫生方针的具体体现。因此,学习掌握必要的中医知识,对西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制定切实可行、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目标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根据目前教学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本着突出传统文化特色、贴近临床实际、通俗易懂易学的原则,重点讲清楚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安排了充足的学时讲授此部分教学内容。以历代中医名家的成长成材经历为主线,通过故事的形式讲授他们的医学观点,但不要求学生完全理解,只须能够初步识记。教师在完成初步教学备课后,教研室安排一定时间召集全体教研室教师对教案进行分析,提出修改意见,确保授课教案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引向深入,提高授课质量。二是中西医诊疗模式的区别。中医诊疗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西医则是按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病学理论,通过逐级还原的思维方式阐释疾病发生发展和指导治疗用药。由于大多数西医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医时已经在头脑里初步形成了一套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要讲清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并非易事。例证是教学艺术的催化剂[1]。我们的做法是:采用案例教学法,在病案的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中医学辨证治病、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的诊疗模式。三是常见病和常见“证”的中医治疗。西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西医诊疗工作。因此,不同于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熟悉西医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及中医治疗的优势,知道什么是“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等中医常识,能够在接诊患者时准确回答患者的咨询,便于工作的开展。我们中医科教研室针对这一特点,组织教师详细准备教案,及时学习疾病的最新中西医治疗方法,重点给学生讲解一些中医治疗有优势的病种,让学生体会到中医学的实用价值和学习意义。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一做法是切实可行的,学生反响也很好,值得进一步探索。

2讲活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临床诊疗的根基和源泉。其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藏象学说等构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西医院校的学生中医基础理论水平较差,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医基础理论深奥难懂,难以用现代语言准确表达其内涵,寥寥几字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医理,教师难以将其讲活、讲透,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二是西医院校的学生古文功底薄弱,一些院校甚至只有在大学语文教程中才对古文有所涉及,加之学时压缩太大,教学和临床实践脱节等,均不利于学生理解;三是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师没有讲清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对临床工作的必要性,许多西医院校的学生甚至认为学习中医课程没有必要,没有学习兴趣。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薄弱。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以上情况把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提炼出来,结合教材大纲,通过典型病例的剖析,把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具体内涵分述于四诊八纲及辨证论治中,便于学生理解。学生理解了,教学效果自然好。

3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授课弊端日渐显现。教师不仅要克服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而且须精通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具备相关的西医有关理论和生物知识[2]。因此,要完成好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为了讲清楚阴虚火旺证,教师在幻灯片中把其辨证要点阳虚证表现混在一起,结合具体病例,让学生自主归纳“望、闻、问、切”四诊内容,并写出辨证要点、治则治法及方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效果理想。另外,结合学生西医扎实中医相对薄弱,在分析问题时往往有西医思维先入为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用较多学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理论及中医的病因病机分析解决临床问题,注重中西医差异比较,学生能逐渐理清中西医差异,提高了教学效果。

21世纪的医学模式已经走向以“人”为中心的生物—生理—社会—环境新医学模式。社会、环境及心理对疾病的形成发展影响越来越重要。中医学“天人相应”、因时、因地、因人的治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深入研究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中西会通的医学人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蒋文跃.中医学现代研究的教学方法探讨[J].中医教育,2002,21(4):29-30.

[2]卫荣,董志红.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的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33(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