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周丽梅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栏江中学周丽梅

现代社会生产力和工农业的现代化高速发展,排放到环境的污染物日益增加,大大超过了生态系统自然净化的能力,造成了环境污染。中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将环境保护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学习了“硫及其化合物”知识后,介绍“酸雨”

成分:硫酸(H2SO4)、硝酸(HNO3)、有机酸等。

形成:含硫、氮燃料的燃烧,化工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

事实及危害:20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城市伦敦的“酸雨”,50年代美国某工业城市的“酸雨”。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嘲“黑雨”。2000年前雅典人创造的希腊巴台农神庙的建筑和价值连城的雕塑被严重侵蚀。我国故宫里的由花岗石和汉白玉雕刻成的盘龙柱受到酸雨严重侵蚀,已面目全非。

“酸雨”可以使工业机械锈蚀,寿命缩短;可以使河流、湖泊中沉积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化合物溶出,从而进入鱼、贝体中,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类的健康;可以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可以使一些价值连城的古文物腐蚀。

消除措施:①减少污染源,采用低硫的煤,或者对含硫燃料进行加工脱硫。②开辟新能源,如太阳能、原子能的开发利用。③优化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处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为益。

在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学生展开讨论,由感而发,畅所欲言,都认为整治酸雨保护环境势在必行,并立志要勤奋学习,要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污染的环境,去保护环境。

2.学习了“氧及其化合物”知识后,重点介绍“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

成分:氮的氧化物(NOx)、硫的氧化物(SOx),以及作为冰箱致冷剂的“氟氯代烷”等。

大气中离地面17~18km为对流层,22~27km为平流层,臭氧层处于大气平流层,O3能吸取太阳光线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形成: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有致冷剂CF2Cl2等氟氯代烃和氮的氯化物。

如CF2Cl2的破坏机理为:

CF2Cl2+hr→Cl+CF2Cl,O3+Cl→ClO+O2,O+ClO→Cl+O2

总反应为:O+O3→O2+O2

活性氯(Cl)仍保留在环境中继续发生循环反应,起催化剂作用

事实及危害:大气在臭氧层的破坏下,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大量增加,损害动植物的基本结构,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危害海洋生命,使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强烈的紫外线辐射,还能降低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

3.学习了“烃、石油、煤”知识后,重点介绍“温室效应”

CO2、O3、CX4等气体虽不影响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但能阻碍由地面反射回高空的红外线辐射,这就像地球罩上一层保温膜,使地球表面的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我们称为“温室气体”。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CO2,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氟氯代烷。

形成:含碳燃料的燃烧,动物的呼吸,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更重要的是森林大面积毁坏,绿色植物减少,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导致二氧化碳过剩并不断增加。

事实及危害:由于“温室气体”阻碍了地球上能量的扩散,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温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大气环流紊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温室环境使害虫、老鼠的繁殖速度加快,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有资料报道,由于地表温度的升高,极地及高山的冰川开始融化,加之温度的升高引起海水体积的膨胀,可能导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淹没,土地减少,引起世界性的人口流动,加大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消除措施:最简单的措施首先是大力发展绿色植物,植树造林,还地球山青水秀的本来面目,恢复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其次,控制污染源,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寻找新的、无污染的燃料,开辟新能源。

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应成为环境污染的祸首,而应该是美化环境的先导。因此,中学化学教育应该将环境保护知识贯穿于始终,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指导工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美化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