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理念的商业建筑交通空间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人性化理念的商业建筑交通空间设计

赵文

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省石家庄050000

摘要:现代商业建筑是城市综合性建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交通空间作为商业建筑的重要公共空间,引导人们有序的流动,加强顾客购物活动的安全、舒适及体验的作用,因此优化商业建筑交通空间的设计是必要性的。

关键词:人性化;商业建筑;交通空间设计

前言

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进而促使大型商业建筑的增多,同时商业建筑内部多元化空间的发展与应用也是城市发展的内在体现。如今,进入商业建筑内部的客户不仅仅是为了购买东西,还存在其他方式的消费。商业建筑的交通空间其功能性也发生一定转变,不仅是内部空间的引导者,也是构成在原功能空间基础上的中介空间。另外,该空间对内部流线的组织是极为关键的,科学、合理、适宜的交通空间设计,可以让客户有更加舒适的购物体验,并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消费环境。因此,该部分的空间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1商业建筑交通空间的类型

交通空间的种类繁多,通廊是其中之一,且其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其能在水平方向上将各种商业空间相互连接,并在中庭的作用下,引导客户体验消费,这种功能布局就像商业建筑内部有一个购物步行街的空间。此外,在进行相关水平交通空间设计的过程中,须注意把控好通廊的尺度,并根据实际的功能、使用情况进行适宜的调节,以便满足相关需要。通过相关案例实地调研发现,通常情况下,舒适的通廊尺度应控制在4~8m的范围之内;在设计通廊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简单明了,大部分商业建筑为满足顾客回转的需要结构体系应用的是交叉性的网状结构;经过相关调研总结,人们把交通空间中的线性空间看做为通廊,依照整个建筑的布局以及各空间规模,中庭空间存在下面几种布置方式。侧翼布置:中庭的位置是在内向或外向一端,其能够在城市街道和建筑之间中起到过渡作用,这样就使“灰度空间”得以增多。中心位置:将其设置在整个建筑空间的中心位置,通廊在其周边实施布置。退台布置:在各区域平面布局上进行退台、紧缩,由此开拓展空间。最终形成多层次的中庭空间。

2商业建筑交通空间的设计要求及其原则

2.1商业建筑交通空间设计的要求

由于商业建筑规模较大,吸引人群也较多,其外部环境设计不仅要交通便利合理而且要美观,更应该看它的辅助功能设施,设计时应考虑使用时是否方便,设备是否齐全与安全,还应考虑整个建筑的周围氛围并与之相符合,甚至还要看这些设施,是否有地域特征与别具一格。通常商业建筑的外部空间连接着城市交通空间,与城市交通相互影响之深,设计时应注意与城市交通和谐的连接,并使交通流畅无阻,有足够的空间用于人流、车流与停留使用,有足够的停留空间也便于维护设施与疏散人群。内部空间设计时应注意各交通空间的有机结合,空间应给使用者舒适与亲切的整体印象。内部空间设计时与建筑外部整体应相互联系并风格一致。商业建筑的每个入口都应该设计的有与其城市相符合的独特风格,具有识别性和标志性,容易被识别。

2.2商业建筑交通空间设计的原则

商业建筑交通空间设计应注重人性化原则,严格控制且符合消防疏散要求,设计尺寸需根据人的尺寸来思量,人是设计活动的主题中心。人性化原则就是以人在使用中的体验作为最高指导,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的使用需要,除了基本需求还应注重美观与经济环保,也可以在建筑材料上使用绿色可循环利用的环保材料等,并且商业建筑交通空间的设计者应与城市规划者共同密切关注商业建筑与城市之间的构成关系,从而促进商业建筑的健康发展。

3交通问题的设计实例分析

该开发项目基地位于老城区中心,总用地53210.5m2,建设用地48980m2。此开发项目建设前的现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现状交通问题分析

现状交通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①城市路网骨架不够完善,城区主要通道过于单一,缺乏分流道路,导致交通系统脆弱,高峰拥堵时有发生。主要道路为东西向双向四车道,存在“人机非混行”现象。②部分道路机非混行、宽度较窄,两侧建筑密集,拓宽难度较大。道路断面较窄,通行能力有限,城区内部支路网受到居住小区的封闭影响,交通混乱,非机动车停放无序,机动车停车位严重不足。③城区行政办公文教单位密集,商业及配套设施完善,但布局零碎,公共停车设施缺乏,占道停车比例过高,影响道路功能的正常发挥。④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老城区道路网络及静态交通设施已经处于“不堪重负”状态。

3.2交通解决思路

1)设计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步行系统的设计遵循与人流的聚散对应,与购物、交往、娱乐、餐饮、聚会等人群活动支持对应的原则,除满足传统的购物与交通功能外,还为公众提供了游憩、交往和观景的开放空间。沿路两侧绿化带与人行道结合,形成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地面步行空间。在步行系统中绝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大部分采用了连廊等半室内的形式。通过步行系统的设计力求减少人们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增加地区吸引力,改善街道环境,创造更多的零售商业活动空间。

2)动态交通:将部分道路进行优化整合,调整出入口,改为南向出入口,设置集散广场。原杏花泉小学缺少运动场地,利用地块东侧商业1层屋顶解决运动场问题。与东侧新马路相接的地块,利用现有道路高差,设置下沉式集散广场,为今后新马路贯通,疏解出行高峰压力提供保障。

3)静态交通:本项目将机动车库设于地下负1、2层,总停车位达1500辆(规划条件本项目共需要机动车停车位550辆),为周边区域居民解决部分停车难的问题。地下停车出入口共有4处,B区商业1层局部架空设置地下车库第1出入口,引导铁山路东侧方向过来车辆;沿新马路设置地下车库第2出入口;沿鞍子巷结合农贸市场设置地下车库第3出入口,解决农贸市场车辆停置问题。沿铁山路西侧三角形环道以南增设第4出入口,由于该路面交通复杂,仅设置单向入口。这样规划不仅发挥支路微循环作用,而且充分挖掘停车的潜力。

4)总体消防交通:整体布局严格按照消防要求设计,建筑四周设消防环道,室外商业街兼做消防车通道,满足疏散要求;高层建筑沿街长边落地,满足消防扑救要求。消防扑救面为8m×15m,消防车道最窄处宽6m,转弯半径12m。

5)商业内街、商业外街的交通联系:主要出入口沿路分别设置,内部区域各自设有自动扶梯、客梯、观光电梯,同时A区的中庭设置,为商业打造了宽敞的、高品质的动态空间。各区通过圆形天桥及连廊部分相连,使商业人流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更能方便快捷的进入到米公祠公园休憩空间。流线清晰,各自独立。

6)货物、垃圾运输交通的设置:货物出入口分别设于各区域的次要地段位置,满足地上和地下商业货物运输的快捷要求,由货梯输送,尽可能减少对整个商业及人流干扰。垃圾由电梯垂直运送至负2层垃圾房,集中处理后经专用通道及汽车坡道运出。

7)非机动车停车区的设置:利用原凌风山庄原有地下室进行改造,和B区负1层连通;鞍子巷入口E区广场下面设有双层非机动车库,与菜市场一并改造,可停车1500辆;部分商业利用道路开阔地段,设置地面临时停车;东侧商业利用架空层,解决商业超市的非机动停车位。

3.3无障碍设计交通的处理

根据GB50763—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在开敞空间和建筑物的主入口应设置无障碍通道,并在步行道路地面铺设供盲人使用的特殊材料。

结束语

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商业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功能也日益复杂化和综合化。而作为商业建筑各种功能空间的基本骨架,交通空间所承载的对于流线的组织十分重要,因此对商业建筑内部交通空间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阮国瑞等.浅析商业建筑与交通相结合的设计[J].农家科技,2017.

[2]董春燕,张雪,徐军广,等.既有商业建筑复式结构(LOFT)改造设计实例[J].建筑技术,2016,47(7):582-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