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IK细胞免疫治疗对AFP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肝脏功能及血清AFP水平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DC-CIK细胞免疫治疗对AFP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肝脏功能及血清AFP水平的影响

朱征1徐文2陆芸芸3

(1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成都市肿瘤医院检验科四川成都610041)

(2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检验科四川成都610041)

(3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检验科四川成都610061)

【摘要】目的:评价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IK)即DC-CIK细胞免疫治疗对AFP阳性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肝脏功能及血清AFP水平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掌握AFP阳性PHC患者在进行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肝脏功能及血清AFP水平的变化提供参考。方法:(1)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和48例AFP阳性PHC患者进行研究。(2)采集健康体检者外周血3ml用于肝脏功能及血清AFP水平的测定。(3)AFP阳性PHC患者在进行DC-CIK细胞免疫治疗前,采集外周血3ml用于肝脏功能及血清AFP水平的测定;采集外周血80ml用于DC-CIK细胞的诱导培养。(4)AFP阳性PHC患者在进行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分别在第1、3、5、7、9天采集外周血3ml用于肝脏功能及血清AFP水平的测定。结果:(1)AFP阳性PHC组在DC-CIK细胞免疫治疗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甲胎蛋白(AF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AFP阳性PHC组在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血清PA最先升高,其次血清ALB升高,与治疗前比较,血清PA、AL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DC-CIK细胞免疫治疗影响AFP阳性PHC患者肝脏功能及血清AFP水平的测定;(2)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AFP阳性PHC患者肝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血清AFP水平降低。

【关键词】DC-CIK细胞免疫治疗;原发性肝癌;肝脏功能;甲胎蛋白

【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3-0210-02

DC细胞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在主动免疫和过继性免疫中起着桥梁的作用,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1]。CIK是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不同细胞因子刺激产生的一群异质细胞,高表达CD3+和CD56+,具有NK细胞的非MHC限制性杀瘤特点,还兼有T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2]。DC和CIK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两部分,DC识别病原,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而CIK通过发挥自身细胞毒性与分泌细胞因子杀伤肿瘤细胞[3]。DC细胞与CIK细胞共培养可以获得兼有两者特性的效应细胞即为DC-CIK细胞,DC-CIK细胞两者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本研究通过测定DC-CIK细胞免疫治疗前后AFP阳性PHC患者肝脏功能及血清AFP的变化,探讨DC-CIK细胞免疫治疗对AFP阳性PHC患者肝脏功能及血清AFP水平的影响,为AFP阳性PHC患者在进行DC-CIK细胞免疫治后的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50例正常对照组来自我院健康体检者,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35~66岁,平均43岁,无既往病史,各理化检查指标均正常,各组织器官无相关疾病。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AFP阳性PHC患者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37~69岁,平均45岁;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B型超声、CT、MRI、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及手术后病理检查等确诊,均符合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标准[4]。所有AFP阳性PHC患者在进行DC-CIK细胞免疫治疗期间均未接受其他治疗且病情稳定。

1.2仪器与试剂

(1)OLYMPUS倒置显微镜、苏净超净工作台BCM-1300、力康HealForceHF160W二氧化碳培养箱、湘仪L535-1型离心机、OLYMPUS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罗氏Cobase601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2)采用酶速率法测定血清ALT、AST水平,使用溴甲酚绿法测定血清ALB水平,试剂由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使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PA水平,试剂由四川迈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水平,使用原装配套试剂。

1.3DC-CIK细胞的培养与回输

取AFP阳性PHC患者经造血动员后的抗凝外周血80ml,使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细胞按2×106/ml数量悬浮于含5%自体血清的X-VIVO培养基中经37℃,5%CO2培养箱中孵育2h后,分离贴壁细胞和悬浮细胞。贴壁细胞加入GM-CSF、IL-4诱导DC细胞,悬浮细胞加IL-2、IFN-γ、CD3McAb诱导CIK细胞。第7天左右将DC细胞与CIK细胞按照1:10比例混合培养5天左右产生DC-CIK细胞。取少量DC-CIK细胞做质量检测,合格后将DC-CIK细胞混悬于100ml生理盐水中,用输血器回输给患者,一个疗程回输5天,每天输1次,每个疗程回输细胞总数约为(5~6)×109个。

1.4实验方法

AFP阳性PHC患者分别在进行DC-CIK细胞免疫治疗前、开始治疗后的第1、3、5、7、9天采集静脉血3ml用于肝脏功能及血清AFP水平的测定。所有实验对象均清晨空腹8h以上,使用含促凝剂(红色头)的真空采血管抽取静脉血,所有标本无溶血,无黄疸,无脂血,各项测定指标的参考范围为:ALT:9~50U/L、AST:15~40U/L、PA:160~450mg/L、ALB:40~55g/L、AFP:0~7ng/ml。

1.5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间肝脏功能及血清AFP水平测定结果比较(x-±s)见表

由表可见:(1)AFP阳性PHC患者在进行DC-CIK细胞免疫治疗前,血清ALT、AST、AF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PA、ALB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AFP阳性PHC患者在进行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血清ALT、AST、AFP、PA、ALB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发生了显著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AFP阳性PHC患者在进行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各测定指标的变化,见图1、2。

图2图3

由图1可见:(1)AFP阳性PHC组在DC-CIK细胞免疫治

疗后第1天血清ALT、AST开始升高,第3天达到高峰,第5、7天逐步降低,第9天低于DC-CIK细胞免疫治疗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AFP阳性PHC组在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第1、3天血清AFP逐步升高,第5天达到高峰,第7、9天逐步降低,第9天低于DC-CIK细胞免疫治疗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由图2可见:AFP阳性PHC组在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血清PA在第1、3、5天逐步升高,第5、7、9天变化不大,与治疗前比较,血清P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ALB在第1天变化不大,第3、5、7天逐步升高,第7、9天变化不大,与治疗前比较,血清AL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PHC是指患者非由其他器官组织转移产生、原本就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瘤,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5]。血清AFP是PHC最敏感、特异的标志物,AFP除可用于PHC的诊断外,还可用于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但大约有20%~30%的PHC患者AFP不升高。血清ALT、AST是国内外公认的反映肝细胞损害最常用的生化指标[7],血清PA、ALB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标志物[8],它们都能反映AFP阳性PHC患者肝脏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对肝胆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DC-CIK细胞免疫治疗对AFP阳性PHC患者肝脏功能及血清AFP水平的影响与DC-CIK细胞杀伤、破坏肿瘤细胞的作用有关。在DC-CIK细胞免疫治疗前期,由于破碎的肿瘤细胞释放大量ALT、AST、AFP进入血液导致血清ALT、AST、AF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而在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期,由于肿瘤细胞的减少,受损肝脏功能的逐步恢复,血清ALT、AST、AFP水平逐步下降,最后低于治疗前水平。由于PA半衰期比ALB短,血清PA的变化较ALB变化更为敏感,在DC-CIK细胞免疫治疗开始后,AFP阳性PHC患者肝脏合成功能开始逐步恢复时,血清PA水平首先升高,而后血清ALB水平也升高,最后两者均高于治疗前水平。DC-CIK细胞免疫治疗能够改善AFP阳性PHC患者的肝脏功能,增强肝脏的合成代谢能力,降低血清AFP水平;我们在对AFP阳性PHC患者进行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的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时,除了考虑患者的病情变化,还要考虑DC-CIK细胞免疫治疗对患者肝脏功能及血清AFP水平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玲(综述),何静,陈东风(审校).细胞免疫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现状及展望[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18(6):687-690.

[2]张义,谢海龙,李龙,等.DC-CIK抗消化道肿瘤的研究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2014,11(4):121-124.

[3]何立香(综述),蒋思卿,彭大为(审校).DC-CIK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1):59-6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11):1141-1159.

[5]李志坤,秦秀举,马凤娥.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相关因素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9):1054-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