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创新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创新与实践

武心跃

山东省临沭县郑山街道翔雁小学武心跃276714

摘要:教学过程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从生活中来,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到生活中去,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课堂内升华,最终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关键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品德;社会;教育;实践;体验;升华;生成

正文

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从生活中来。

生活,是一首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的课程教学,要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表达出来。

1、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生活的再现。比如《小小售货员》。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有方便面、各种文具、衣物、膨化食品等。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商品,进一步领会买卖中的道德及价格的秘密,我组织开展了班级购物活动。同学们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了商业人员工作的辛苦、产品质量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参与商业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及规则。

2、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品德与社会》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漂亮的生活照,一张合家欢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某一次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如《我的角色》这个单元正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等活动,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源源不断地再现出来,并在小组或者集体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在教师的正确导向下,成为学生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二、到生活中去。

当然,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学习与活动中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总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的。

1、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学生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从品德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如“我爱秋天”这一课,主题目标为: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认识秋天,欣赏秋天的美;初步认识种子,感受大自然的美,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我先让学生学会看温度计,让他们当“小小气象员”,观测、比较夏天和秋天温度的变化,感觉秋天已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并组织学生到操场、家周围、田野里去感受秋天的气息,观察植物的变化,小动物生活的变化以及秋天的色彩,观察秋天的果实等等,让他们置身在生活中,在自然中去感受秋天,热爱秋天。为了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我抛弃了简单枯燥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说理教育,带领学生去田间参加秋收活动,如收花生、割稻子、拔萝卜等。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这样学生更能够珍惜劳动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2、达到自己教育自己,实现教育升华生成。

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品德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就更要淡化教育痕迹,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格,达成具有良好品德的人。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活动,对他们的影响得到升华,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最终生成他们初步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这在阳光下幻化出无限美丽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课程真正成为沟通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桥梁纽带。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我们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一定会不懈努力的!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