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免疫的种类及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发光免疫的种类及特点

温凤华

温凤华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山区人民医院155100)

【关键词】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3-0261-02

发光免疫是利用一些特定的发光物质来标记抗原、抗体,这些物质吸收能量后能使其分子进入激发态。当处于激发态的分子退回到基态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从而产生可见或不可见光,然后通过对光的强度和属性进行检测来判断被测物的量[1]。根据发光物质的不同,发光免疫分析可分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生物发光酶免疫分析、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是以化学发光底物直接标记抗原或抗体的免疫测定方法,常用的标记发光剂有鲁米诺、异鲁米诺及吖啶酯类。80年代Pateln等采用吖啶酯为发光剂,改进了标记方法,在反应过程中不需催化剂,只要在碱性环境中就可进行,从而提高了测定的灵敏度[1]。吖啶酯衍生物有几种分子结构,它们结构中都有共同的吖啶环,通过启动发光剂,在过氧化氢作用下,生成电子激发态的中间体N-甲基吖啶酮,当其回到基态时发出光子(hT),激发波长395nm,发射光波长430nm,其发光为快速闪烁发光,其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8×10-19mool/I,。应用吖啶酯类化合物可以标记多抗、单抗,进一步制备固相试管或微球,可以应用于竞争法分析,也可用于夹心法进行免疫化学发光分析,这一领域里全自动分析仪发展很快,目前已有多家以吖啶酯为标志物的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每小时可以完成数百个测试,很快在临床得到了推广应用。

2生物发光酶免疫分析

生物发光是化学发光的一个特殊类型,它是生命活性生物体所产生的发光现象,发光所需的激光来自生物体内的酶促反应,催化此类反应的酶称为荧光素酶。生物发光包括萤火虫生物和细菌生物发光,前者发光反应需ATP的参与,故萤火虫生物发光又称ATP依赖性生物发光。ATP依赖性生物发光反应中,萤火虫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在ATP、Mg2+和O2存在下可发光,反应式为:ATP+荧光素+荧光素酶→腺苷基荧光素。腺苷基荧光素+O2→腺苷基氧化荧光素+光子[2]。整个反应过程中,发出的总光量和荧光素、荧光素酶、O2和ATP的浓度有关。在所有其他反应产物过量时,发出的总光量和最大光强度与ATP的量成正比[2]。最大光强度在测试条件下可立即获取,故实际工作中多以发光光度计所测得的最大光强度作为ATP浓度的换算依据。发光细菌具有两种酶:细菌荧光素酶和NAD(P)H+FMN氧化还原酶。前者在有O2条件下,催化FMNH2和长链脂肪醛氧化,生成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长链脂肪酸并发光;后者能使FMN还原成FMNH2,FMNH2再参与上述反应。

3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是一种新型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其发光信号是通过启动化学发光剂或激发化学发光底物使其从激发态回到基态的基本过程产生信号,基本原理主要是根据三联吡啶钌[Ru(bpy)3]2+和三丙胺在电场触发下产生发光的化学发光反应,反应前携带有三价正电子的三联吡啶钌[Ru(bpy)3]3+和三丙胺基团[TPA*]相互反应,由三丙胺基团提供一个电荷,使三联吡啶钌还原成携带二价正电子的三联吡啶钌[Ru(bpy)3]2+,并同时通过能量转移形成激发态,该激发态不稳定,在620nm处释放一个光子回到基态。基态的三联吡啶钌[Ru(bpy)3]2+在电极表面的电场作用下,释放一个电子,被氧化再生成三价三联吡啶钌[Ru(bpy)3]3+连续再生的钌复合物离子在与三丙胺基团[TPA*]进行下一周期反应。在反应过程中三丙胺基团[TPA*]被还原成不影响化学发光的副产物,待电场中的TPA被耗尽后,光信号从最高点缓慢减小。ECLI在应用中是通过给链霉亲和素包被的微磁颗粒,用生物素结合的抗原、抗体或其他合成多肽,增加反应的亲和力,在电场控制下实现反应和分离过程,使这一过程得以在精确的控制之中。4发光免疫技术的临床应用发光免疫技术具有检测精确、灵敏、线性范围宽、自动化、操作方便、分析快速、符合环保要求等诸多优点,是免疫检测技术的一大发展方向。目前,它已成为检验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肿瘤标志物检测(如AFP、CEA、CA19—9、CA125、CA15-3、PSA、铁蛋白、hCG等)、药物浓度监测(如地高辛、CsA、FK506等)、激素测定(如T3、T4、TSH、FSH、胰岛素等)、感染性病原标志物检测(如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抗体IgG等)、心肌标志物检测(如cTnI、肌红蛋白、CK-MB等)等。

参考文献

[1]安乙敏.生化检验学[M].成都:四川科学出版社,1994:3740.

[2]张忠英,林永志,叶辉铭,等.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尿CK19片段的临床应用及其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5253.

[3]罗炜,王慧,陈柏铭;化学发光免疫法与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AFP的比较[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年03期

[4]张东矗,王薇薇.化学发光酶免疫法与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睾酮的方法学评价[J].检验医学,2004,19(1):32~35.

[5]刘秀琴,何军芳,刘长征.化学发光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对甲状腺激素检测的比较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1999,6(3):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