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的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的对比

王小勤

(遂宁市中心医院四川遂宁629000)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针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行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择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我院接诊的急诊心肌梗死患者6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包含31例患者,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行心理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研究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与参照组患者大致相当,组间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相较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水平,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优化患者在患病和接受治疗过程中的生理舒适程度和生存质量,提升患者的整体性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予以推广运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常规护理;临床效果;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7-0251-02

2015年2月-2016年1月,我院针对收治的62例急诊心肌梗死患者随机运用了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发现了两种护理干预方法在临床效果取得状态方面的显著差异,现报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我院接诊的急诊心肌梗死患者6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包含31例患者,参照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介于34~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9.2)岁;研究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介于32~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8±8.8)岁。研究组患者和参照组患者在年龄,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学计算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护理方法

全部患者在入院确诊后均实施系统化针对性治疗,在此基础上,参照组患者性常规护理干预(溶栓药物支持,饮食干预以及住院病房常规护理支持),研究组患者行心理护理干预,其具体内容如下:(1)健康知识宣教:护士为患者适当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治疗处置方法,同时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展开适当程度的干预指导。(2)构建和谐稳定的护患关系格局,护士在开展日常化护理服务工作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患者产生和提出的各项主观心理需求,积极主动与患者展开针对性的交流沟通互动行为,并以此切实提升护患关系格局的和谐稳定水平。(3)护士应当做好住院病房内部环境的建设优化工作,通过保证住院病房内部的优质消毒、通风进而采光条件,充分发挥病房内部各项基础设施的最佳使用功能,为患者创造和提供轻松稳定的治疗环境,促进患者尽快实现治疗转归。(4)动态监测和干预患者在接受住院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情绪状态,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类问题并纾解患者的负性情绪,确保患者持续具备正向积极的心理情绪状态表现特征。

1.3临床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中,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针对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数据选择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进行处理,对计量资料选择(x-±s)来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选择(n,%)来进行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证明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前,研究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与参照组患者大致相当,组间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比较(x-±s)

3.讨论

急诊心肌梗死是急诊医学科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特征具备鲜明的危急性,能够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显著的不良影响[1-2]。做好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对于确保患者顺利实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3]。

本次研究中,护理前,研究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与参照组患者大致相当,组间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相较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更适宜在临床中加以推广运用。

4.结语

针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相较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水平,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优化患者在患病和接受治疗过程中的生理舒适程度和生存质量。提升患者的整体性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予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朱峰明.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的对比[J].系统医学,2016,1(05):63-64.

[2]朱峰明.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效果对比分析[J].系统医学,2016,1(06):78-80.

[3]李素玲.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5):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