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之我见

/ 2

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之我见

骆昆明

广东阳山513100

近年来,由于农村把关不严、购买力较弱、农民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等种种因素叠加,导致我国农村食品安全隐患逐渐浮现,农村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重灾区”。如何去掉这颗毒瘤?根据多年疾控中心工作经验和实地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必须正确认识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和成因,加强农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从而为广大农村群众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1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1.1生产环节污染

笔者所在的阳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户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就近购买的食品主要是农村集贸市场上就地摆摊的食品。这些产品的生产者往往是一些当地的农民,通过家庭式的小作坊生产和销售。而这些小作坊生产环境比较简陋,生产条件跟不上,基本上没有卫生许可证。生产者缺乏卫生意识,造成很多原材料污染严重,生产过程不杀菌或是杀菌不彻底,成品储存比较随意,容易出现变质变坏、细菌超标等现象。

同时,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目前阳山县的农户在稻米生产过程中普遍要使用5次以上的农药,而且在农药的选择过程中,大部分农户自己本身不会去看农药上的标签,一般都是由经销商推荐进行使用。而如果感觉使用后的效果不好,农户会加大药量或者使用其他农药再多打几次,直到成效显现为止。另外,即便作物已经在成熟期,只要感觉存在病虫害的威胁,还是会继续使用农药,而且并不了解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此外,为了延长农作物的保存时间,农户还会直接用农药喷洒至成熟的农作物表面。这些无疑都成为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加大的隐患。

1.2流通环节污染

据了解,目前阳山县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所以很多村子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儿童。这类人群要么文化程度不高,要么年龄幼小,几乎没有食品安全的意识。在购买食品时也只是以价格取胜,对保质期、品牌、企业生产许可标识、食品生产卫生条件等其他因素不关心。这就为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很多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也出现在这里,甚至城市里淘汰的过期食品也被堂而皇之地摆上了货架。

1.3消费环节污染

目前阳山县的农村农贸市场普遍存在着卫生意识较差,设施简陋,垃圾乱堆放,包装物不合规范,普遍使用不合要求的塑料袋和塑料盒,这些很容易使食物在流通中遭遇二次污染,影响食品安全。此外,一些生活习惯也会影响到食品安全,比如农户家中生熟菜板不会分开,也没有习惯切过熟食后洗过再作他用。对于已经变质腐败的食品,大部分农户把腐败部分去掉后再使用,这样很容易造成食物中毒。

2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

根据笔者的工作经历,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2.1针对农村的食品监管体系存在缺陷

有关部门对于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相对薄弱,执法缺乏持续化和规范化。对食品的监督检查,目前大多只是停留在城镇超市进行,对于农村市场的监管检查力度不够。如果出现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等到上级下达了督办指令,相关部门才开展“一阵风”式的严打严查。风声一过,假冒伪劣食品又重新泛滥起来。由此可见,那种“运动式”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缺乏长效机制、缺乏规范、缺乏持续性的监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权限分属卫生、农业、经贸、工商、环保、质检等多个部门,政府各部门权利交叉,职责模糊不清,政出多门,很难形成合力,造成监管缺漏、行政效率不高、重复监管等,很难适应食品安全全程监管的要求。

2.2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松散

当前我国可以说还没形成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结构体系,食品安全保障的触角没有伸到农村、乡镇、市场等,从而使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其次,对于农村蔬菜、水果、熟食等市场的检测没有设置专门的检测站,没有专门的检测设备,没有市场准入标准。大量残存农药的水果蔬菜和有激素的肉食充斥农贸市场,给农村群众的健康生活带来潜在威胁。

2.3保障食品安全的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食品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拥有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很匮乏,整体素质偏低。社会上对食品安全研究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但是一般高校的相关专业已经消亡或萎缩,缺乏高素质的食品检验检测队伍,技术储备不足。正是基于此原因,无法对与食品安全技术有关的标准、法规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缺乏实验室分析手段和检测网络。

3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的措施

根据多年疾控中心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农村食品安全要从促进食品生产专业化、加强宣传力度、提升检测的水平、加强舆论监督等方面进行。

3.1促进食品生产专业化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众多,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食品加工企业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此,疾控中心、卫生监督等部门应该加强监督,敦促食品加工企业端正态度,树立相应的责任意识,在食品生产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遵循相应的职业道德。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应该树立食品安全意识,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确保食品生产中工艺的先进性、原材料的可靠性以及质量的稳定性,同时,应该定期对生产车间进行全面消毒处理,保证食品生产的卫生环境。另外,要定期对基层员工进行体检,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不仅如此,企业还应该对食品生产的过程进行透明化处理,主动接受公众监督,以关注消费者的健康为目标,创造企业利润。

3.2加强宣传,引导农村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

有关部门要在山区群众中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因为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事件中是最大的受害人群,提高其维权意识一方面有利于及时维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曝光生产有害食品的企业,让其受到应有的惩罚。除了维权意识的提高外,还需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在选择食品时,能够准确识别出有害食品和无害食品,降低自身财产损失。

3.3提升针对农村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水平

针对农村食品安全的食品检测部门有必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适度地引进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吸收、借鉴、交流、合作先进的检测技术与经验,不断地提高检测体系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此外,还需要加强自身检测体系队伍的建设,不断地丰富食品检测手段、方法,提高食品检测效率,完善食品生产标准、食品评估方法,扩大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领域的研究力度。

3.4加强媒体舆论监督

媒体舆论监督是最有效的监督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会通过电视和网络收看新闻,媒体舆论的曝光可以快速有效的告知到老百姓,使其获得应有的知情权。但是媒体舆论监督也需专业管理,关键要做到以下就几点:第一,对食品安全的报道要真实,不能参杂个人情感扭曲事实,新闻报道的第一原则就是真实;第二,新闻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符合标准,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新闻报道纪律;第三,各大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要保持其自身的独立性,不能受个别政治团体及从政或从商人员的影响;第四,坚持新闻自由,在新闻报道方面不能迫于某些社会层面的压力而不公诸于世。

4结束语

农村不应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法外之地”,容许毫无质量保障的食品长期危害农村公共安全,这就是监管的严重失职。只有彻底堵住监管漏洞,让问题食品在农村无机可乘,才能防止农村居民的健康、安全继续受到侵害,还农村群众一片“净土”和“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