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柔性管理与新生代大学生管理工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3

浅析柔性管理与新生代大学生管理工作

卢灵煜

卢灵煜/西南财经大学学生工作部

【摘要】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完全适用。当今新生代群体具有思想比较活跃、主体意识增强和多重矛盾性的特点。针对这种特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使用柔性管理的模式。

【关键词】柔性管理;高校学生管理;大学生

伴随“90后”加入我国新一届大学生群体,“80后、90后”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这一新生代群体出生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具有睿智而又轻狂、成熟而又盲目、理性而又躁动的显著特征[1]。面对他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转变“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带有强制性的刚性管理方式,确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模式。

一、柔性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柔性管理(FlexibilityofManagement)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它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人性化”为标志。其内涵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形式。它涵盖四个基本方面:(1)即依据人心理和行为的规律;(2)方式方法是非强制性的;(3)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4)最终目标是让人们自觉行动。柔性管理认为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落脚点。它强调依据人的自身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具有内在的驱动性、影响的持久性和激励的有效性等特征,柔性管理是一种更深刻,更高级、更加丰富多彩的管理,也是难度较大的管理。

柔性管理最大的优势就是依据人们自身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运用柔性管理原则,对管理对象施行软控制,它所体现的是既要控制,又不声色俱厉;既要控制又要自然而然、自觉自愿;既要控制,又不违背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柔性管理方式不仅适合企业更适合担负着培养人、教育人任务的高校。因为它注意人的情感和内心感受,突出人性化,允许个性差异,因而也就更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开发和挖掘人的潜能,从而实现管理的最佳效果。

二、新生代大学生特点的分析

大学生是高校人数最多、最为活跃的因素。在校的几年,他们从生理到心理都将进入成熟期。他们胸怀远大理想,勇于自立自强,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对知识的需求博而专,吸收知识信息的容量大,消化速度快,年轻、单纯、自信,崇尚科学,敢于挑战权威。他们具有较强的精神需要,希望得到尊重、理解、信任。同时他们身上也存在诸多不稳定的因素,易冲动,稍遇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动肝火,和同学、管理人员发生冲突。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他们身上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

(一)思想比较活跃

在信息爆炸网络互联的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每样事物有自己的见解,愿意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也愿意尝试新体验。他们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适当的激励、引导、暗示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使其自觉接受外部规范化的管理。

(二)主体意识增强

作为“90后”的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渴望能尽快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与限制,同时希望老师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对于权威和异议多采取抗拒态度,逆反心理较重。他们努力在政治、文化生活的参与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当今大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对于话语权的渴求比以往要强烈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

(三)多重矛盾性

这一代大学生自信张扬有时却显得脆弱,他们大多数认同挫折是宝贵的人生财富,用轻松的心态积极乐观地处理事务。他们不吝张扬自我,不放过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极少有对未来的失望和迷茫,对自己的能力、对未来的成功毫不怀疑。但是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在蜜罐中长大,缺乏挫折锻炼,因此有时又显得脆弱,他们人前自信张扬,人后却可能发呆郁闷,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理念的特性

(一)柔性管理方式的多样性。以前的学生管理工作过多地采用强制性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从表面上看似乎达到管理所要求的效果,但强制不可能使学生产生认同,更不可能使学生积极主动践行。相反,学生表面上的服从,其内心蕴涵了更大的反抗,从而使管理走向反面。而柔性管理方法是多样化的,包括满足需要、说服沟通、关心帮助、人情感化、文化熏陶、理解、认同、制度引导等等。采用柔性管理方法进行学生管理,消解了强制性方法对人性的压抑、对学生的自由的束缚,使得学生管理成为学生有意义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柔性管理手段的灵活性。高校的教育管理对象是大学生,由于现阶段社会环境不断的变化,学生的思想也随其不断变化。在柔性管理条件下,教育管理者能根据学生这一特点,紧紧地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适时地做到教育管理上的动态性、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社会环境和学生思想的变化。

(三)柔性管理制度的创新性。在柔性管理条件下,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破除了对于制度制定者的迷信、对于已有制度的墨守与教条主义的思想,不断突破和创新管理制度,从而使学生具备开放的心灵、创新的头脑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它能促进学生创新性的发展,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包容性,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四)柔性管理出发点的接纳性。在柔性管理条件下,师生关系建立在以互相接纳为基础、以感情互动为手段的关系基础之上,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爱能解除相互的心理壁垒,使教育信息的流通渠道更为通畅,使管理措施更容易为双方所接纳;学生之间的相互爱护有利于形成共同的班级目标与信念,使全体学生形成一股推动班级前进的合力。这种爱的接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情方面的品质,并使其不断完善自我。

四、有效实行柔性管理的策略

学生管理工作,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遵循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刚性管理为基础,以柔性管理为根本。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而言,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自由成长与和谐发展而设计和组织。高校学生管理必须突破以管理者和管理制度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摒弃“保姆式、警察式”的管理方法,重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参与精神,真正把管理和大学生的需要联系起来。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粗暴、多采用温柔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改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通过转变角色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二)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

传统的学生管理强调按照事先设计好了的所谓最优化方案进行管理,以管理者和管理制度为中心,学生属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这不利于高校学生工作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做一件传统教育铸造成的批量生产产品。学生管理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接受教育管理的同时,人格得到完善、人性得到张扬,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培育全面发展和完善的人。要真正实现当今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性,首先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其次,管理工作者要进行积极、科学、适时的指导;最后,要积极创设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环境。

(三)建立合理适度的规章制度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对学生实施柔性管理固然重要,但只施以情感教育还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刚性管理体现了制度的约束性、监督性、控制性、统一性和公平性,学校要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用控制、监督、惩罚等手段使学生以某种行为规范去完成学业。当然,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要合理、适度,要刚柔并济。不仅强调要有章可循、奖罚分明,更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既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而不断完善,又有相对的稳定性,既要体现出对人的要求,又要尊重人和信任人。与学生紧密相关的政策、措施、规范和要求,最好能在学生的参与下制定,体现学生的意愿和要求。这样就会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情。

(四)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柔性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赏识和理解,前提是以人为本、师生平等、相互尊重。提起“80后、90后”这一新生代大学生群体,人们习惯于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自我叛逆、另类。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对他们予以理解。除了对他们个性的理解和尊重,还要多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比如思想解放,头脑敏锐,精力充沛,兴趣广泛,自信乐观,有很强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学生从内心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渴望尊重与理解。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始终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充分肯定其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注意保护大学生的自尊心。

(五)培养优良的校园文化

柔性管理需要优良的校园文化作保障。良好的校园文化构成了学校生存和发展最稳定、最有活力的基础,对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优秀校园文化需要精心的培育和长期的积累,需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积极营造和培养。学校管理者有他们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行为的规范、成长的自觉性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崇尚人格魅力,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德高身正,以典型的榜样激励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才能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消除大学生的戒备心理、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才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使学生达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培养优良的校园文化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这个第二校园的作用。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类信息交流提供了崭新的手段。校园的信息化已成为学校发展的潮流。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抓住契机,参与校园网建设和管理,尤其是对学生管理工作网页中的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发挥其对学生的正面育人作用。网络信息工具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落实、检查、反馈、整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思考与结论

在管理实践中,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互补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所以不能因柔性管理具有一定的优势就废除刚性管理或取代刚性管理,因为一个没有规章制度约束的单位或群体,必然是无序的、混乱的,柔性管理也会因此失去立足点。所以刚性管理是基础,是前提,是必须的,而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润滑剂”,是刚性管理的升华。

任何机械的提倡以刚性管理为主或以柔性管理为主都是不合适的,应视管理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是,在人的觉悟不断提高,内在素质不断增强,思想境界日趋完美,社会更加和谐的条件下选择柔性管理将是适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阮文杰,柔性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探讨与实践,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2006年3月

[2]陈静,“柔性管理”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探,镇江高专学报[J]2010年1月

[3]石沁禾,基于柔性管理理念的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8期

[4]钟加殿,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探析[J],龙岩学院学报,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