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瑶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舒红唐发宋亚伶

——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

舒红唐发宋亚伶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100

[摘要]广西富川瑶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是人们在农耕时期对一种真诚淳朴生活的创造,既体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又蕴含了瑶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织出的布料用途广泛,具有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而现如今,随着机械化经济的发展,传统技艺人的老去、青年人审美形态的改变、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瑶族传手工织布技艺不断走向消亡。一个民族文化的消亡,对一个民族来说不仅是一种悲哀,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的损失。瑶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能够体现出瑶族文化多样性及自然生产智慧,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国家政策保护,是当下急需保护、继承和发展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

关键词:富川瑶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传承与发展

广西富川瑶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是瑶族人民情感的表述和记录,它的历史流变,是一部瑶族人民情感积淀、凝练、物化、释放的演变历史。瑶族传统手工技艺织出的布料不仅内容多样、技艺精湛,而且民族风格鲜明、地方特色突出,融入了大量的瑶族文化元素,表现出当地瑶族人民热情、勤劳、淳朴的性格,其布料温柔、舒适、精美、结实耐用,而且用途广泛,可以用作床被、服装、背包、装饰品等方面,因而具有实用性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等[1]。然而,在机械化生产与现代工业文明冲击的大背景下,瑶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从文化形态到生产方式都受到种种挤压,在以科学为尚、尊崇创新、讲求效率的时代,传统手工技艺常常等同于“体力活”或“体力劳作”、效率低下而不受尊崇,富川瑶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这种分散在广大农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生产,现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总体呈衰退之势。找出衰退的原因,根据时代潮流制定相适应的发展策略,是当前传承与发展广西富川瑶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保护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旨在研究现代化的时空背景下,瑶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以及艺人生活面临怎样的存活窘迫?在机械化生产与现代工业文明地冲击下,瑶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该怎样得到保护和传承?而瑶族传统手工织出布料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又该怎样得到发展?

1.广西富川瑶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传承现状

经过我们实地走访调查、采访发现,瑶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传承现状主要是两点:

(1)富川县大部分地区,如秀水村、福溪村等,掌握传统手工织布技艺的老人渐渐老去,另外会织布的中年妇女大多选择进城务工,年轻的一代人又不愿意学习,从而出现后继无人的现状。

(2)个别地区,如黑山村,当地人们依然保留着良好的传统手工织布习俗,织布成品主要是自家使用、儿女婚嫁,但是这样的村子少之又少。

以下是我们针对当前瑶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传承现状进行实地问卷调查而得出的一些结论(采用的是SPSS分析):

不同年龄段对手工织布了解程度的差异分析

*表示p<0.05水平显著;**表示p<0.01水平显著;***表示p<0.001水平显著;>表示显著高于

结论:对年龄和对手工织布了解程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年龄2显著高于年龄1,年龄3显著高于年龄1和年龄2,年龄4显著高于年龄1和年龄2,也就是说对手工织布技艺了解程度与年龄从低到高呈正相关,主要集中于六十岁以上,并且手工织布者也处于这个阶段。

“使用哪种”对“是否愿意”程度的差异分析

*表示p<0.05水平显著;**表示p<0.01水平显著;***表示p<0.001水平显著

结论:以是否为手工织布者为分组条件对被试的年龄和家庭住址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手工织布者与非手工织布者在年龄和家庭住址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手工织布艺人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农村地区对传统手工的保护更为完整。

2.广西富川瑶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目前面临的问题

(1)现代商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新形势下,工业产品的批量化、机械化生产,使得单位产品成本少、售价低廉、周期短,相比之下,传统手工织布这种分散在广大农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生产,成本高、售价高、周期长,经济效益过低。

(2)手工织布技艺传承后继无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地村民大多通过进城务工来获得收入,而传统手工织布所带来的收入无法维持家庭日常支出;传统手工织布技艺工序复杂,短时间难以掌握,而技艺老人大多高龄,传授困难;年轻一代忙于日常工作和接受学校教育,无暇学习。

(3)织布技艺非遗申请耗时长与技艺老人高龄化严重的矛盾

实际访谈发现,虽然当地政府已经着手非遗申请,但负责人表示审批程序复杂,损耗时间长且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技艺老人大多高龄,时间的局限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4)当地多样性的传统文化保护需求与政府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

在对县文化馆负责人采访中发现,当地政府正在对蝴蝶歌、瑶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了对传统手工织布技艺等文化的保护人员稀缺、资金匮乏等问题。

3.广西富川瑶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衰落原因分析

通过上面表格的数据分析加上我们实地调查采访发现,传统手工织布技艺衰落原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复杂原因,以及现今人们和政府的态度和应对措施,主要表现为:

(1)织布的机会成本过高。瑶族手工织布妇女不愿意花太多时间来获得与之不对等的经济收益,而是选择进城务工这种劳作时间短,收益高的方式。

(2)消费文化符号的影响。现在的瑶族年轻人消费观念发生改变,认为传统手工织布品“老土”,从而不愿意使用传统手工织布品。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当地政府大力推行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发展同质化旅游经济,而忽略对本民族文化经济的发展。

(4)织布技艺的掌握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跟年轻一代的生活状态冲突。

(5)织布成品本身存在缺陷,布料粗糙,清洗不便。

4.应对思路与措施

广西富川瑶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是少数民族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这部分,民族文化的构成将是不完整的,甚至缺少了一定的魅力和感染力[2]。瑶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是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做好瑶族传统手工织布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1)通过织户合作生产、明确分工、优化传统纺织机器,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宣传力度、开拓市场、增加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只有增加需求,传统手工织布技艺才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2)对传统手工织布进行规模化生产,增加收入;当地文化局组织织布艺人集中传授织布技艺。

(3)由于时间的急迫性,当地政府应采取应急措施,如;通过拍摄视频、深度访谈等方式对传统手工织布环节、技巧、寓意等进行记录。

(4)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旅游资源,发展传统手工织布技艺的文化产业,将织布与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结合,既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又能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5)国家增加对传统手工织布技艺保护的资金投入,当地政府引进文化保护人才。

总结:瑶族文化是瑶族人民文化的积淀,在经济与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民族文化依旧保留本真,为世界人民展示着民族特色的永恒,并且历久弥新,鲁迅曾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文化的璀璨文明,不仅仅是因为单一民族的强大,而是民族融合,和谐统一的魅力所在[3]。而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传统手工织布技艺,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是经历了风雨依旧保留至今的文化瑰宝,手艺人们的渐渐老去、年轻人变革的审美观念,趋于统一的城市化进程,让我们警醒,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我们新一代肩负的责任,而青年一代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传承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玉时阶,蒙力亚.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2]严庆.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守护[N].中国民族报.2006年6月6日

[3]玉时阶.瑶族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