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卫生监督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基于扎根理论的卫生监督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周之军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53000

摘要:我国社会发展正在逐步加快,相对应的卫生监督效能也逐渐引起大众的关注,形成了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这对于卫生监督结构而言,是整体效能考核的参考标准,同时也是进行有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在评价过程中,采用的是扎根理论作为具体实施的方案,本文主要探讨了扎根理论下卫生监督效能的具体实施步骤,并对其评价指标进行探讨。

关键词:扎根理论;卫生监督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卫生监督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它是政府公共职能的一部分,促使公共卫生秩序得以保障,同时也使得医疗服务井然有序的开展,从根本上让大众健康有所保障。近年来,我国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日益健全,卫生监督职能也在逐步完善,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就目前而言,卫生监督评价相对而言建设并不全面,还需要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作为参考依据。

一、资料来源和方法

(一)构建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框架

根据调查所需,笔者选取了我国多家卫生监督机构进行调研,调研方式为半开放式。而调查的内容相对统一,由结构-过程-结果,从这些角度出发进行调查,卫生监督职能需要涵盖的内容,卫生监督效能的体现。通过调研活动确定以下内容,即卫生监督内涵,在卫生监督效能作用方面,确定评价总目标,然后进行逐层分解,逐一细化,构建指标要素群。利用聚类分析法,定量分析调查资料,促使卫生监督具有实效性,形成评价指标库,同时完善评价框架。

(二)扎根理论法

所谓扎根理论法,其实质属于定性研究,从已有资料分析着手,在此基础建立理论,其建立方法相对简单,主要是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简而言之,这种理论方法必须借助相应的经验资料,进而获得相应的理论。在本次调研中,笔者采用的就是扎根理论方法,这与我国各卫生监督机构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卫生监督效能缺乏足够的了解,笔者借鉴了相关文献,这其中概述了对卫生监督效能界定,然后运用扎根理论法进行深入了解,开展质性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运用过程中,归纳与演绎方法也同时运用其中,这样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对原有资料有很透彻的了解,进而建立相应理论,而且这个理论具有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就扎根理论方法而言,其分析过程主要涵盖三个过程,分别是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还有选择性译码。在本文研究中,主要运用了前两种译码,进而确定卫生监督效能。在此基础上,依据卫生监督机构特点,初步确定概念,即卫生监督效能,然后借助专家咨询法,进行最终的界定:即对于卫生监督机构,或是工作人员,其在开展以下工作时,如维护卫生安全、保障公众健康,坚持依法行政,高效履行职责,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有效发挥卫生监督资源作用,合理使用相关资源,促使卫生监督实现最优。

(三)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权重级别

Delphi法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得到了有效使用,其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一点,即在专家遴选上,不仅要具有权威性,而且还要兼具实践经验性,以20-60人为宜,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1.设计咨询表

专家咨询表涵盖三方面内容:其一是专家基本情况,其二评价指标体系,其三专家了解指标情况,或是判断依据。

专家咨询表中,第二部分最为重要,同时也是表的主体结构,并且将其分为三部分,在内容的选择上,基本是对应每个指标,有两个选项,其一是统一,其二是不同意以及意见,对于每个指标而言,其重要程度有所不同,实施5级量表法,非常重要分数为5,比较重要分数为4,以此类推,很不重要为1分,让专家依据实际情况填写。

2.预咨询,完善基本构架

笔者选取了江苏省卫生监督的相关人员,监督工作人员,或是相关研究学者,人数预设为10,对其进行问卷预设调查,问卷邮寄与返回分数相等,回收率达到了100%。而问卷调查填写恰当,同时专家还给予了相应的修改意见,例如:某专家认为,在二级指标中,文化建设应该加以修改,重新命名为组织文化。按照专家的专业意见给予采纳,并付诸实际行动,不仅增加了相应指标,同时还完善了指标中的漏洞。

3.实际咨询

通过对专家进行预咨询之后,笔者就展开了相应的实践咨询,选取了江苏省卫生监督管理干部以及研究人员共25人,将其作为Delphi咨询对象,这25人中,3个来自省卫生厅干部,省监督所7名,市监督所10名,最后5人来自研究学者。这些专家从事卫生监督工作都在10年以上,不仅有高级职称人员,还有副高级职称人员,而且还有硕士学历人员,他们之中最低的学历为本科。

这次调研中,笔者一共发放了25份问卷,回收21份,回收率84%,问卷调查良好。在以下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即专家评议法、离散程度法,结合专家意见,对三级指标条目进行了调整,做了修改、删除以及合并,例如:行政复议数量,其经过调整之后,将其更名为行政复议胜诉数量,对部分条目进行删除,如案件查处数量等等。咨询表在回收之后,笔者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一轮的问卷调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赋值权重系数。发放相同数量的问卷,问卷得到了百分之百的回收,并且填写情况良好。结合现状分析,筛选相应的指标,这次问卷专家的建议可谓高度一致,针对一级指标而言,其基本没有变化,二级指标在原来的基础进行了修改,但是修改数量不多,仅仅两项,三级指标合并较多,合并条数达到了85项。经过实践咨询调查法可以看出,指标权重系数得以最终确定。

二、结果分析

(一)卫生监督内涵分析

经过上述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卫生监督效能是一项值得探讨的课题,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保障其效能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对卫生监督效能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剖析,界定其内涵需要借助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得以实施,促使卫生监督人员更深刻认识其内涵,将资料进行有效整理,运用扎根理论法,进行质性研究,对资料逐一拆分,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性,缩小卫生监督职能内涵范围,这属于开放式译码。如表1所示,卫生监督内涵指标判定。

(二)评价指标体系

经过上述调查可以看出,问卷具有一定的可信性,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84%、100%,这其中还有部分调查人员给予了专业意见,帮助完善指标建设,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上述调研,确定了数量不等的指标,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数量是13个,85个三级指标。

采用相应方法测定指标体系信度,同时也对效度进行了有效分析。首先,针对信度而言,分析下列指标可靠性,分别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二级指标,其Cronbach'sα标准值为0.867;三级指标,其Cronbach'sα标准值为0.878。α系数都大于0.8,这足以看出指标可信极高。其次,针对效度来说,在这次调研中,样本数量有限,因此借助测量内容效度,以此衡量评价指标体系,验证其有效性。经过专家评价,同时对评价体系内容进行考量,他们认为在这次调查中,针对一、二、三级指标,其卫生监督效能起到推动作用,符合其目的与需求,因此从整体上分,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三、讨论

在这次调研中,对卫生监督效能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并且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原有资料结合分析,确定了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并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指标评价体系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结构、过程以及结果,卫生监督效能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评价。

针对结构建设而言,其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资源配置、组织文化,制度建立,而这个部分都属于二级指标,并且归属基础评价,对于卫生监督职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保障其经济基础要求,同时满足上层建筑需求。在资源配置中,以下内容所占比重最大,比如人员数量配置、人员构成等等,在组织文化中,职业道德是其主要内容,而在制度建立中,所有指标比重可谓均等,相互之间比例相差甚小,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卫生监督机构来说,资金与设备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人员配备也同等重要,同时要加强相关培训,促使人员专业素质有所提升。

卫生监督机构中,监督效果指标不可忽略,其是卫生监督的重点,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健康意识也随之提高,并且逐渐关注公共卫生安全,同时也更加注重医疗安全,尤其是在以下方面需特别注意,比如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学校卫生等等,避免非法行医现象出现,加强卫生监督意识,提高监督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卫生监督逐渐引起重视,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扎根理论方法研究卫生监督效能,并根据相关数据确定指标评价体系。此次调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相关调查数据保障了这次调研的可行性,促使卫生监督机构效能指标体系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心竹,孙涛,樊立华,张亚超,叶迎,王刚.基于因子分析的卫生监督效能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01).

[2]张翔.团队共享心智在隐性知识学习中的作用路径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J].江汉学术,2015(01).

[3]樊立华,叶迎,孙涛,胡心竹,张亚超,王刚.基于扎根理论的卫生监督效能内涵和理论框架的质性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5(01).

[4]马骁,任旭,董雅静,刘冰洁,曾慧,杨阳,罗宏,邵岳.对职能调整后提升卫生监督执法效能的探讨与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5(01).

[5]叶迎,樊立华,孙涛,胡心竹,张亚超,王刚.基于扎根理论的卫生监督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5(07).

[6]薛敏,马莎,刘薇,曹文妹,肖青,周保松,张帆,张蓓蕾,匡圆,陈刚.基于德尔菲法的卫生监督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研究——以上海卫生监督机构为例[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4(03).

[7]施雪华,方盛举.中国省级政府公共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政治学研究,2010(02).

[8]孙新波,齐会杰.基于扎根理论的知识联盟激励协同理论框架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