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肿块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病理诊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软组织肿块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病理诊断分析

刘红霞

刘红霞

(河南省内黄县中医院456300)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软组织肿块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12例软组织肿块的超声表现,结合其声像图变化与手术、穿刺及病理诊断对照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软组织肿块检出率为100%,与病理诊断对照,超声对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等实性肿块的诊断准确率约95%,对腘窝囊肿、腱鞘囊肿、皮脂腺囊肿等囊性肿块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对皮下血肿、脓肿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软组织肿块的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软组织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059-02

软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组织、骨骼肌、血管、淋巴管及外周神经系统,多源于中胚层。软组织疾病常以体表肿块就诊,是外科常见的疾病。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内黄县中医院及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312例患者超声声像图特征,通过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体表肿块的价值,为临床正确处置提供重要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集内黄县中医院及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2007年10月—2013年12月共计312例患者的彩超检查结果,男,142例,女,170例,年龄2月—65岁,均以皮下肿块为主诉就诊。

1.2检查方法

使用Acuson300X及PhiLipsHD1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0—12.0MHZ,探头置于体表肿块表面做纵、横、斜多切面扫查,仔细观察肿块的位置、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测量其大小,并适时加压探头,观察肿块受压形变,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状况。

2.结果

312例患者中,两处以上肿块者85例,单发者227例,位于头面部16例,颈部35例,腹壁80例,背部56例,臀部18例,下肢62例,上肢45例。其彩超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如下:脂肪瘤90例,诊断符合率97.8%(88/90),其中85例位于皮下脂肪层,诊断符合率100%,5例位于肌肉组织内,其中2例超声误诊为纤维瘤,诊断符合率66.7%。纤维瘤26例,诊断符合率约92%(25/26)。血管瘤40例,诊断符合率97.5%(39/40)。神经鞘瘤8例,诊断符合率87.5%(7/8),。皮脂腺囊肿15例,诊断符合率100%。腘窝囊肿40例,诊断符合率100%。腱鞘囊肿10例,诊断符合率100%。颈动脉体瘤5例,诊断符合率100%。皮下血肿20例,诊断符合率95%(19/20)。肌肉脓肿10例,诊断符合率100%。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诊断符合率100%。良性淋巴结增生32例,诊断符合率100%。转移性淋巴结30例,诊断符合率100%,恶性淋巴瘤2例,一例误诊,诊断符合率50%。

3.讨论

超声检查对软组织肿块具有较高的分辩力,由于各种病变的生长方式不同,因此,每一种病变都有其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及超声声像图表现:皮下脂肪瘤多呈高回声结构,主要位于皮下脂肪层内,以脂肪细胞为主要结构,其质地柔软,可发生于肩、背、颈及四肢近端等,患者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其形态多规整,有完整包膜,边界清,内呈均匀高回声,内无血流信号显示。本组有5例位于肌肉组织内,其中2例误诊为纤维瘤,其呈梭形,无明显包膜,呈不均匀低回声,镜下可见其呈不规则分叶状,似正常脂肪组织。纤维瘤:多呈均匀低回声,位于皮下,起源于纤维结缔组织,质地坚硬,多见于腹直肌、肩胛部、股部及臀部,其形态多为椭圆形,边界清,内呈均匀中低回声,有少量血流信号显示,镜下见其内有丰富的胶原纤维,毛细血管及脂肪细胞少见。血管瘤:多呈混合性回声,为血管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肢体、头面部皮下,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其内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病理检查内可见迁曲扩张,大小不等的管状结构,部分可见血窦样囊状结构。神经鞘膜肿瘤:内呈实性低回声,源于神经组织,为包被于神经表面的白色类脂质层,由雪旺氏细胞形成。超声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内回声均匀,可见强回声包膜,主要见于肢体,沿神经干生长,有压痛或肢体放射状麻木感。腘窝囊肿与腱鞘囊肿: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滑液增加形成,分别位于腘窝内侧及腕、踝关节处,局部肿胀、疼痛,超声显示肿块边界清晰、光滑,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壁薄,后方回声增强,内无血流信号。皮脂腺囊肿:位于皮下,多分布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囊肿壁由上皮细胞构成,内为皮脂物质,呈低回声或高回声,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显示。颈动脉体瘤为副神经节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位的动脉外膜内,呈低回声,边界清,内回声不均匀,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呈动脉频谱。皮下血肿:多位于肌肉层,有外伤史或抗凝药物治疗史,呈椭圆形或圆形液性无回声,一般新鲜血肿为稍高回声,有不规则壁,4—6d血肿溶解,实液混合回声变为无回声,形态不规则,界清,无包膜。〔1〕肌肉脓肿:常因全身感染或局部血肿或异物引起,以发热、寒战、乏力、血象升高为主要症状,局部可有红、肿、热、疼,其声像图表现依据脓肿不同阶段而定,早期为肌层内边界不清,边缘不整之低回声或混合回声,随后中央区逐渐形成无回声,周边亦逐渐明确,呈圆形或椭圆形,脓液稠厚者内可见粗点状稍强回声,周围肌间束模糊肿胀,触诊其范围要明显大于超声见到的大小。产气性细菌或经穿刺注药后脓腔内可见气体反射,如有异物时可见到高、强回声反射,CDFI或PDA脓肿周边血流明显增加,但脓肿内无血流检及。〔2〕良性淋巴结增生及转移性淋巴结:均可位于颈部、腋下、腹股沟,但超声表现前者多呈扁长形,周边低而中央呈中等回声,分布均匀,内部无或有少许低速血流。后者多呈圆形,不均质、缺乏中央的中高回声区,可相互融合,压迫血管,内有较丰富的高速血流。恶性淋巴瘤:多位于颈部,呈类圆形,表现为低回声,与转移性淋巴结容易混淆,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判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剖宫产病史,表现为腹壁切口处有硬结或肿块,一般认为是在剖宫产手术时肉眼难以发现的子宫内膜碎片散落在腹壁切口,并种植于其中造成。超声表现为皮下脂肪层或肌层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部分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其边缘不规整,无包膜,内可见点状或条状血流信号。结合剖宫产病史及其肿块大小、疼痛程度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的特点,可明确诊断

由此可见,依据每一种病变的声像图特征,超声检查不仅能较容易地诊断及鉴别诊断囊性与实性肿块,测量肿块大小、判断侵犯和浸润的深度,而且能明确肿块的组织来源、形成及其与周围血管和神经关系等,为判断肿块的来源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为穿刺活检及手术切除提供正确指导。

参考文献

[1]杜起军,崔立刚.超声诊断临床备忘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8第1版,522

[2]贾译清.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第2版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