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路照明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1

浅谈道路照明设计

李晶1张红梅2

1、丹东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丹东118000

2、西安沣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道路照明是确保夜间交通安全,提高道路的夜间利用率,美化城市环境的照明措施,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公共设施。要有一个好的道路照明效果,道路照明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城市道路照明设计过程的阐述,说明道路照明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道路照明;设计;原则;内容;

道路照明是确保夜间交通安全,提高道路的夜间利用率,美化城市环境的照明措施,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公共设施。要有一个好的道路照明效果,道路照明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合理的照明设计可以保证或的所需要的道路照明质量和数量,同时还能有效地避免光污染和能源浪费,塑造美好和谐的城市夜晚环境,使道路照明真正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设计的基本原则

(1)依据现行标准来确定道路照明的各项指标,包括路面亮度(或照度)水平、亮度(或照度)均匀度、眩光控制等级等。

(2)安全可靠。合理选择保护电气元件,使系统运行安全可靠。

(3)经济合理。在满足功能性照明的前提下,选择投资低、耗电少,符合节能标准的设计方案。

(4)便于维护管理。设计方案方便日后使用中的维护和管理,进而保证照明设施经常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5)保护环境。道路照明不破坏城市夜晚环境、不干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不影响其他的城市功能、不妨碍其他需要在夜晚进行的工作。

(6)技术先进。在符合上述原则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道路照明技术水平。

二、设计内容

注:表中所列的平均照度仅适用于沥青路面。若系水泥混凝士路面,其平均照度值相应降低约30%。表中各项数值仅适用于干燥路面。表中对每一级道路的平均亮度和平均照度给出了两档标准值,“/”的左侧为低档值,右侧为高档值。迎宾路、通向大型公共建筑的主要道路、位于市中心和商业中心的道路,执行I级照明。

(2)确定灯具的布置方式

常规照明中灯具布置一般有五种形式:单侧布置、双侧交错布置、双侧对称布置、中心对称布置和横向悬索布置。如下图所示:

(3)确定光源类型及功率

目前常规照明比较适合的光源有高压钠灯和发光二极管(LED)。

(4)确定灯具的安装参数

灯杆安装高度及间距可按表2进行确定:

表2灯具的配光类型、布置方式与灯具的安装高度、间距的关系

当选定了光源、灯具、灯具的安装条件和道路几何条件,如果路面的反光特性也已经知道的话,则通过上述公式就可以计算出G值。

(6)确定照明控制方式

道路照明控制方式有多种,可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季节变化合理确定道路照明的开关灯时间,采用根据天空亮度变化进行修正的光控与时控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同时根据照明系统的实际情况、城市不同区域的气象变化、道路交通流量变化、照明设计和管理的需求,可选择片区控制、回路控制或单灯控制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当道路照明采用集中遥控系统时,远动终端应具有在通信中断的情况下自动开关路灯的控制功能和手动应急控制功能。

(7)节能措施选择

实施电容补偿。气体放电灯的功率因数一般在0.4~0.6,实施电容补偿可以提高照明电路的功率因数,电容补偿后单灯功率因数不小于0.85。

智能光源稳压降压调光。智能光源稳压降压调光装置是通过测取城市道路车辆及行人的“时间-车辆(人)”统计规律,获取相应的照度调整率,以此来设计计算机的控制程序。根据照度调整率,从某一时刻开始,平滑地对路灯输入电压进行动态调整,使路灯输入电功率与实际照度要求达到最佳匹配,不仅节约了电能,而且稳定了电压,延长了路灯的使用寿命,达到了双重意义上的节能。

半夜灯方式。半夜灯是指由于后半夜车稀人少,亮度不需要太高,深夜后可关闭一部分路灯,以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定期进行灯具清扫、光源更换。通过擦拭灯具来提高光源光通量利用率,这样就有可能在满足照明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通过选用功率较小的光源,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以上是目前道路照明设计中常采用的几种节能措施,设计中应根据采用的灯具类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三、结语

城市道路照明是重要的市政设施,它对于保障交通安全、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方便人民生活、美化城市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推动着城市道路建设,道路形式的复杂化、交通方式的多样化、交通量的大幅度增加,能源危机等都对道路照明提出了相应要求。因此科学合理的进行道路照明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S].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16.

[2]郗书堂,胡培生,李景色,张耀根,高纪昌.路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李铁楠.城市道路照明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