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也谈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

刘双喜

(湖南永州市道县一中语文组,42530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的一个考点。常见的文言虚词虽然只有18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都很丰富,如果单凭死记硬背各个义项,抛开具体语境,不借助一定的语法结构分析,效果肯定不好。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如果能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掌握一定的推断方法,无疑会提高答题的正确率。本人教过两届高三,曾从一些高三复习资料书和教过几届高三的老教师那里得知了有关该考点的一些解题方法,但我还是觉得这其中的很多方法显得较复杂,操作性不强。作为复习时间紧迫的高三教学,我们在给学生介绍方法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简单实用,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现就本人在两届高三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方法做如下小结:

一、根据虚词前后词句的相互关系进行推断。

虚词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依附于实词而存在,它往往处在词语与词语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因此,我们不妨从分析该虚词前后词句的相互关系入手来推断它的意义和用法,只要分析出了虚词前后词句的相互关系,那么问题就应刃而解了,如:

例一:宰予(人名)之辞,雅而文也。

〖温故知新〗蟹六跪而二螯。

〖分析〗从相互关系看,“而”字前后的“雅”“文”二词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互换位置也不会改变原意,故二者为并列关系。

〖答案〗“而”为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或“和”。

例二: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

〖温故知新〗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分析〗从相互关系看,“鬼”“人”一阴一阳,意义相对;从语意看,说话人在认识上有一转变过程。两分句为转折关系。

〖答案〗“则”为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却”。

二、根据虚词前后词句的暗示性进行推断

有些虚词如果只是从该虚词所在的句子的整体含义入手来推断它的含义和用法,难以做到很准确,况且对于高中生来说有些句子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在这时,只要我们冷静下来仔细观察一下,找到一些对推断虚词意义和用法具有暗示性的词语,那么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如:

例三: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温故知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分析〗“以”字后面的“春、夏、秋、冬”均为时间名词,它们暗示,“以”字为表示时间的介词。

〖答案〗“以”字为表时间介词,可译为“在”。

例四:陈成常与宰予,之二臣甚相憎也。

〖温故知新〗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分析〗“二臣”即“陈成常与宰予”,它们暗示,“之”为复指陈成常与宰予的代词。

〖答案〗“之”为指示代词,可译为“这”。

即学即练⑴(请指出下面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1.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2.重帷而见其衣若手。

3.圆景(通“影”,不是很明亮)光未满,众星灿以繁。

4.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管仲)不可。

5.因井中视星,所视不过数星。

6.昔者,鬼侯之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答案:

1.而,连词,表承接,可译为“然后”。

2.若,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

3.以,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又”或“而且”。

4.且,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5.因,介词,表处所,可译为“从”。

6.之,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

三、想象话语情境,据此进行推断。

在分析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可以把该虚词所在的句子还原到话语情景中去,想象这句话的发出者和接受者,以及当时说话的背景等,从而很快地推断出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这不失是一种好的方法,如:

例五: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温故知新〗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分析〗从呼告语“夫差”看,话语情境为有人在和夫差对话。对话中称己为“我”,称对方为“你”。联系夫差父阖闾为越所杀的史实,可知“而”应为指称夫差的第二人称代词。

〖答案〗代词,用于第二人称,可分别译为“你”“你的”。

例六:赵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

〖温故知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分析〗话语情境为赵王在和人对话。“子”为对对方的敬称,因此,“之”应为赵王自称。

〖答案〗代词,用于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四、根据句式及语气进行推断

在分析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先明确虚词所在句子的句式及语气,这有助于寻求答案,如:

例七: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温故知新〗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分析〗例句为宾语前置句,“焉求”的正常语序应为“求焉”。因用于疑问句中,故疑问代词“焉”置于动词“求”前。

〖答案〗疑问代词,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例八:昔者齐桓公九(多次)合诸候,一匡天下,不识(不知道)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乎?

〖温故知新〗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分析〗句中“君之力”与“臣之力”并举,且用于有待确定其中一项的疑问句中,故两个“其”字应为联合表示选择关系。

〖答案〗连词,联合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即学即练⑵(请指出下面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1.孟子(大小姐)者何?昭公夫人也。

2.(翟义)曰:今欲发(发动)之,乃肯从我乎?”

3.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若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4.小子识(通“记”记住)之,苛政猛于虎也!

5.卿为欲朕和亲,为不欲和?

6.日有(通“又”)食之,则有变(灾变)乎,且不(通“否”)乎?

答案:

1.何,疑问代词,代人,可译为“谁”。

2.乃,代词,用于第二人称,可译为“你”。

3.若,代词,用于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

4.也,语气词,表示感叹,可译为“啊”。

5.为,连词,联合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6.且,连词,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总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通过其前后词句表现出来的,因而,对其意义和用法的推断,也应从其前后词句、话语情境、句式和语气入手。

另外,熟悉教材用例是推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基础,力矫漠视教材的错误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