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行业的融合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行业的融合应用

邓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北京市100073

摘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出版业也在顺势而为,不断探索本行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本文通过对人工智能与出版行业的关系分析,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融入出版业的内容生产、图书编辑、营销推广和用户需求挖掘等出版环节,总结出人工智能技术和出版行业融合应用的问题,为出版业更好地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提供对策。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出版行业;融合应用

引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非常多的领域开始应用,包括通信行业、传媒行业、家居行业、娱乐行业、交通行业、金融行业等领域,智能化成为了新时代行业发展的潮流,未来世界是万物智能互联的世界。出版业中,智能化的内容生产、数字出版工具将会颠覆传统的出版模式。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积极思考出版业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从业务层面和管理层面探索出传统出版的转型,对出版行业的发展也非常必要。

1.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

1936年,阿兰•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的论文,这篇论文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今有科学家提出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指导思想“智能主义”,即人工智能不能再依赖确定环境下的固定逻辑推理,主要是在不确定环境下,通过演绎推理及时反应,作出最佳判断并行动。智能主义思想下的人工智能,会突破原有的、传统的已知知识、走出难以自我学习的逻辑推理和认知模式,走向实时“学习”阶段,而且是向着人类智能或者超出人类智能发展。

当前,世界上人工智能的应用广泛,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智能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已经从工业发展贯穿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并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工作。对于出版业而言,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在逐步开展,例如亚马逊的Alexa语音平台、AWS云服务平台以及SageMaker机器学习平台等,这些产品都将成为亚马逊人工智能战略布局,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未来十年中也必将对出版业产生巨大影响。

2.人工智能对出版业的影响

2.1人工智能对出版业的积极影响

2.1.1出版内容的生产主体、质量变化

对出版业而言内容是前提,过去人们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创作,前期资料搜索、中期创新点思考、后期构思整合,整个过程都比较繁杂,不能一蹴而就。比如我们看到的长篇新闻,他需要作者在第一时间,在大量信息中,找出重点进行报道,而文章发表之前大多是作者熬夜整理,尤其对于综述类文章,更需不断搜索、重复构思并修改完成。人工智能发展起来后,出版效率大大提高,微软人工智能“小冰”经自主创作、出版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堪称100%人工智能创作,在当时的社会引发广泛关注;清华大学实验室的“薇薇”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自主创作,所创作的古诗已通过“图灵测试”,该项测试间接表明了“薇薇”创作的诗词,人类已经不能识别作者是人类还是人工智能。外国某高校研究机构曾发布报告,在十年后人工智能的写作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人类。

就作者的内容生产定制化要求而言,人工智能可以根据使用者输入的关键词进行数据检索,获取足够多的资料后,再按照自身的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意向创作,再输出定制型的创作内容。就批量化出版内容生产而言,人工智能可以依据使用者的需要,进行海量搜索,不断进行输出再调整,实现并发性产出需要的内容。就出版内容的前瞻性而言,人工智能结合了物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创作基于数据的更新、出版要求,不断进行自适应性的优化,创作出最新的、最优质的出版内容。

2.1.2出版内容的选择变化

传统的人为经验选择出版物或将变成人工智能选择出版内容,并将影响出版物形成社会效应。出版业的不断发展,大众对出版功能已经逐渐达成了共识,包括保存文化遗产、传递社会信息、扩大人际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引导社会舆论、提供文化娱乐等。传统出版内容的选择,需要编辑根据出版物的特点做出,但也可能受限于个人因素,选出的文章并不能反映出版物面对的广泛消费者的阅读需求,此种情形发生的越多,对出版物的影响就越不好,会出现评价降低、销售不畅的情况。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趋向“碎片式阅读”模式,对出版内容的吸引性、需求符合性要求变得更高,当个人经验滞后于消费需求时,出版物就会与市场需求脱节。相对于人工智能,传统编辑进行出版内容选择时,大脑和身体会消耗很多能量,不仅受限于工作时长还受限于个人精力,人工智能在出版业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意义的个人经验,提高市场需求准确性,节约工作时间。

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在海量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搜集,大数据分析,根据前瞻性的预测,掌握好消费者的阅读偏好,再借助人工神经网络对多任务进行并发处理,自动化、智能化、快速化地对出版内容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合的内容。另外,人工智能不像人的身体会有生理疲倦,电量充足,就能连续不断地对出版内容进行筛选,节约大量不必要的时间。

2.2人工智能对出版业的消极影响

2.2.1对出版领域就业的冲击

新兴技术的产出,给行业规则带来变革和阵痛,人工智能在出版业的大量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工用工量的急剧下降,很多技术性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就业岗位减少。人工智能进入出版领域后,迫使人们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以此能让其与自身进行良好配合。

2.2.2增加了出版流程的侵权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流程智能化程度的应用,不仅在节约时间成本、提高出版率方面有重大影响,也会对自主搜索有关数据进行学习后再形成的作品存在隐含侵权风险。人工智能从网络里面集成各种数据,再消化吸收再进行量化处理,形成特定要求的作品,可能会侵犯原作品权利人的版权。

2.3人工智能与出版行业的融合应用

2.3.1数据分析

人工智能通过分析出版仓库、物流中心、书店、销售通路等平台上的数据,人工智能能够帮助出版企业掌握好库存情况,做好图书销售的预测情况,推动热搜书籍的需求销售和经典阅读的长销。人工智能能够促进柔性策略在出版业态中的运营,企业能够对读者需求进行灵活响应。

2.3.2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下人工智能和人类能够进行交流和互动,人机交互可以让人工智能了解清客户的需求,成为人和网络交互的门户,它可以很流畅地与人进行交流,能够搜索整个互联网为用户查找信息资源。比如:图书馆出现一些角色——机器人导览员,它能将顾客引导到他们要找书籍的对应展位,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词语对用户的问题进行回应。

2.3.3人脸辨识

人工智能系统能够融合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有:图像视频处理、模式识别、认知科学等,出版企业的电脑建立起人工智能系统后,它能准确识别人脸信息,帮助企业记录可疑人物,实时打击盗窃行为,将犯罪频率降到最低,减少企业的财产损失。

结束语

过去的技术能够促进印刷业、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现在改变成了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业的发展会影响出版业的就业结构,也存在出版侵权风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出版业的影响利大于弊。出版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融合人工智能发展,在出版业的各个环节中应用,发挥出人工智能应有的作用,出版业才能获取人工智能的优势,实现出版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国家文化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民族自信。

参考文献

[1]叶舒,严威川.人工智能:改变世界的“原力”[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6(12):94-109.

[2]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R].北京,2017.

[3]汤雪梅.人工智能与数字出版的创新应用[J].编辑之友,2015(3):15-18.

[4]王亮.人工智能技术环境下新闻出版业运作模式创新[J].出版参考,2017(9):9-12.

[5]桑昀.人工智能与图书出版融合发展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7(9):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