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 1

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张莉

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张莉

鹿邑县教师进修学校河南周口477200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的:“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由此可见,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构筑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看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人类文明的精神,大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中,同时,语文通过交流而存在,人在交流中学会语文,使自己成为“既属于社会、又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人。”因而,语文的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客观存在。语文课程是一门集语言能力、文化修养、思维品质、心理素质、智慧灵气和人格道德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除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根底的基本功外,还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关注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着重整体感悟,着力多样化、个体化的教育,以工具性价值的实现为承载,实现目的性的价值,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感悟自由精神,应成为每位语文教师的自觉。人的生存空间及生存方式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显现出丰富多样性,反映人的生活的语文也同样具有了丰富多样性。因此,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就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现语文文本的人文关怀。重视地域文化及个人文化,重视个人潜能及人格尊严。这要求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语文文本应选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体现人类文化的丰富性与共享性。同时,地方及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注意选用与学生的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就要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把语文课堂构建成生命活动展示场和生命对话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审判化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个性的自我实现者,以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文化的人文性目标。语文文本都是作家、艺术家生命体验的迹化,作为接受者的学生在阅读、欣赏这些作品时,就是对艺术家原体验的二次体验。在面对文本时,他们的心里不是一张白纸,它的奥秘就根源于接受主体在接受艺术品时就已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先在的接受图式。同时,这种接受图式具有整体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它受主体的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意志因素的影响,任何外在的强力因素都不能够驱迫个体即时产生与对象相匹配的体验,即使个体强迫自己对特定对象产生情感反应也往往无济于体验的产生和流动。当然,这种接受图式是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事实上人们也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对对象作出反应,从而形成和强化了相互之间的自性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独特的个性特点,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同伴,变传统被动、接受、封闭的学习方式为主动发现、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就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工具性价值的实现为承载,实现目的性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正常人都能很熟练地进行语言交流,甚至有明显语法错误的表达也不影响双方的交流。但如果语文学不好,不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底,词意不明、思路不清、想象匮乏,学习数理化就会望文生义、囫囵吞枣,就会思维混乱、才情枯竭,就不能明白无误地掌握其中的定义和定理,就不能深人透彻地阐发教材中的内容,就不能做出条理井然的精确分析,就不能施展出异想天开的解题高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首先实现其基础综合学科的工具性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这种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以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语文的浅层次表达是生活实践,高层次表达是精神生活,具有精神性。那些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蕴含着浓烈的正义感、英雄志、爱民心、报国情。阅读他们,学生就会沐浴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温馨中,感受语言世界的奥妙。利用语文文本的这一独特优势,一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正因为有对生活、对山川风物、对自己、对亲友的爱,才有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热烈浪漫。才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诚挚友谊。这些诗文便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并进行教育的极好材料。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借助语文文本,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学生在阅读欣赏诗文的过程中,必然与作家的心灵发生碰撞,并促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潜移默化地提高其生命的质量。总之,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及学生主体的独特个性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实现工具实用性目标,更要实现人文价值性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珍视学生个性的独特性以及学习理解、自主构建的差异性,注重每个学生个性充分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