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开设“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程的可行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我院开设“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程的可行性

潘邵弘

我院开设“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程的可行性

潘邵弘西昌学院

【摘要】根据我院所处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分析了“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程的必要性和有利因素,得出结论:普通系科公共体育课应开设“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程。

【关键词】西昌学院体育课程“野外生活生存训练”

【中图分类号】G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76-02

一、前言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荒野等条件,开发野外生活生存教学与训练。“野外生活生存训练”强调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它不仅是对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上的创新。为此,西昌学院应根据国家体育教育改革的有关要求,充分发挥本学院所处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开辟和设置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和多样性的新兴的、丰富多彩的、回归自然的体育课程,以此推动我院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并使其走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前列。

二、开设“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程的必要性

1.“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程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明确指导下,“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这一新型的体育课程模式给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活力。“野外生活生存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拓展,把原有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的“老面孔”——篮、排、足、田径、等几十年不变的教学内容,还有长期“军事化”的、竞技性的、呆板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等拓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打破了体育课程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格局,这是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当代大学生喜欢追求新型的、刺激的、时尚的运动项目。“野外生活生存训练”包含了野营、野炊、负重行走、攀岩、定向、漂流涉水、穿越丛林、觅食、寻找水源等内容丰富的活动,这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追求。因此,“野外生活生存训练”不仅符合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而且完善和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的体系。

2.“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程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手段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课仍然局限于几个传统项目技术的传授和校内课堂上的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单调、枯燥、乏味,学生和老师上课的积极性不大,无法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难以实现《指导纲要》确定的体育课程目标。“野外生活生存训练”强调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体育课程新体系,明显打破了传统的体育课程固有的模式,以别开生面的开放性思维,以整体化课程改革的思路把体育的课堂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将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锻炼、运动训练、校外(社会、野外)活动等纳入体育课程范畴。它不仅是对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上的创新。它拓展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树立了大课程观的思想,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因此,“野外生活生存训练”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手段。

三、开设“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程的有利因素

西昌学院座落于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航天城——西昌市富有“川南胜境”美誉的泸山脚下,“高原明珠”之称的邛海之滨。这里风景得天独厚,气候四季如春,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点。所以,我们应根据自身独特的自然优势和民族特色,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开设“野外生活生存训练”有非常优越的条件。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家长的溺爱,成长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造成他们中的许多人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活技能,更多缺乏的是对社会的了解、与人的沟通、遇到困难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个性心理品质。野外生活生存训练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同大自然的接触中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培养学生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野外生活生存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野外是一个变化多端复杂的环境,有很多事情是事先预料不到的,如何面对并学会处理这些意外,不仅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更需要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野外与现实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有很大的区别。通过野外生活生存训练,学生就能学会如何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开发自然,在自然环境中掌握生存的基本技能,同时更能体会到离开家庭和学校在自然环境中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他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生态之间的关系、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协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综合素质

自然是伟大的,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要想征服大自然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与人为善,和谐共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大家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那么自然也就变得渺小,不惧了。通过这种野外生活生存的训练,学生就能切身体会到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同时在不断征服自然,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冷静果断、坚韧不拔、勇于探索、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满足大学生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人生追求。

3.有利于拓展体育课程的空间和时间

由于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多,引起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所以体育课的排课相当困难,教师上课也感到头痛。“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程的开设,将会使体育课程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扩展,把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体育课堂的空间和时间,同时,也为今后体育课程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开阔了视野。

四、结论与建议

国家教育部已经建立了由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构成的分级课程管理体制,加强了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使地方和学校有了一定的课程裁量权,同时提高了学校和教师在制定课程和计划、执行课程和计划中的主体地位。西昌学院进行“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程的开设,不仅符合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而且完善和丰富了我院体育课程的体系,它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有理论依据、切实可行。但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安全是第一要素。“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程是在野外进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务必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求老师在安排组织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负责、仔细、各方面考虑周全。其次,学校和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要求,有选择地进行项目安排,避免“大而全”的现象出现。另外,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先进模范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骨干力量,在运动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加强信息的反馈,及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