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河道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探讨蒋熙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基层河道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探讨蒋熙舜

蒋熙舜胡昊

渑池县水利局河南省渑池县472400

摘要:在实际的开展基层河道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其所包含的管理内容比较多,为了保证其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取得良好的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就需要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既是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也是相关工作具体开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制度约束,但是分析当前的基层河道管理体制,发现其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主要针对此予以简单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完善措施。

关键词:基层河道管理;管理体制;问题;措施

基层的河道管理单位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行使着《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国家赋予的水行政执法监督职能和河道堤防工程管理职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的职能。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保障防洪安全。其经费预算、岗位设置、人员编制、人事任免、工作目标、财务决策、奖惩措施等均由上级行政负责。在这样的体制下长期运行,基层河道管理单位产生了以下问题。

1基层河道管理概述

通常情况下,河道管理主要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区域内管理、流域内管理、国家的管理,其中区域内管理就为基层管理,其主要职责是一段河段的养护与管理工作,基层河道管理是整个河道管理工作的基础,基层河道管理体制主要为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包含了资金物资保障制度、管理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功能目标、权责规定、职能安排、资源管理、运动方式、管理方法等相关的内容,并要在此基础上制定与上述工作相配合的执行与监督制度。

2当前基层河道管理体制当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河道管理体制是基层河道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最基本的保证,但是对当前基层河道管理体制开展简单分析发现,其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2.1对管理关注度不够,很多基层河道管理单位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都将建设项目放在首位,在管理方面则显得明显不足,导致这一问题发生的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因为在当前的管理体制当中,对于建设项目法人与管理法人的身份与职责没有明确规定,很多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建设项目竣工之后,管理工作开始,但是管理资金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导致所建成的项目难以稳定运行,老化失修的工程设施,或者是不合理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都会对工程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严重影响,从而给国家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2.2多头管理,缺乏协调机制

河道管理的主体有中央行政机关、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区域行政部门等。基层河道的管理中则涉及水利、交通、渔业、环保、国土等多个部门。近年来,多地对城区河道建造景观化地段,对河道的管理又增加了城管、市容、绿化等部门。这些部门往往从自身权限、自身角度出发去管理河道,缺乏协调机制,难以达到预设的效果,使河道基层管理工作处于被动无奈状态。

2.3体制僵化现象的存在,导致整体的管理效率低下,当前基层河道管理单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业务主要是有上级指导,经费主要是靠上级拨付,领导是由上级任命,总的来说主要是沿着传统的行政机关科层制管理体制,缺乏事业法人机制,再加上并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各个层级人员的潜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导致其整体管理效率低下。

2.4政事不分,定性不明

基层河道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和养护等方面,这2种职能实现的基础不同,方式也不一样。对河道的管理,依托的是行政权,依靠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实施,对应的组织机构及设置应该是行政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则隶属行政人员。但目前的现状是,由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河道管理部门通过上级的授权,行使部分行政执法权。河道的养护工作本来就是消耗人力、物力的物质性活动,虽然提供者是政府,但是从效率上看,生产活动应该由市场提供。实际工作中,这些工作是由河道管理单位自己完成的。

2.5缺乏必要的技术装备,工作效能较低

河道基层管理工作中,大多数管理堤段地处偏僻,环境艰苦,交通不便,人均管理堤段较长,维修养护任务繁重,而基层职工开展河道工程管理、巡堤查险、水政执法等工作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他们依靠摩托车、电动车等进行日常巡检工作,用小型割草机、铁锹等简单的工具,人力手工完成堤坡清楚杂草、堤身保洁等工作,劳动强度大,耗时费工,缺乏现代化、机械化的生产劳动工具,直接导致工作效能低下。

3强化基层河道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措施

3.1推行管养分离的方式

要想有效促进基层河道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其管理水平及管理质量的提升,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不仅要政府部门参与,还需要联合应用市场机制,从宏观上来讲,政府部门应做好宏观调控工作,依法管理,从微观上来讲,应强化滚动预算,加大内部企业化绩效管理力度,要能够做到以市场为主的养护职能与以政府手段为主的管理职能想分离。首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起高效的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堤防安全、河道采砂规范化、水环境保护、水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建立起市场化运作的专业维修养护体系,以便于河道养护效率与养护质量能够得到切实提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河道养护工作可以承包给具有相关资质的个人或者是公司来完成,基层河道管理单位应该在相关养护工作完成之后,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开展验收工作。

3.2提升管理职能定性的合理性

为了保证基层河道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实际的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的管理需求,将河道的服务职能、经营职能、管理职能进行分离,将总的管理目标进行分解,将所分解出来的各个目标具体到各个岗位、每个人,并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积极引进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等新型管理方式,尤其是对于基层河道管理单位当中行政执法的工作人员,其岗位的设置应该依据其所管辖的河道的规模、实际管理需求等合理设置,应将该部门明确的定性为行政执法部门,这其中所产生的费用应该由财政支出;而对于河道养护部门来说,可以将其完全的从事业单位当中进行分离,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依据当前市场机制,对其开展企业化管理。

3.3强化配套设施改革

要想顺利开展基层河道管理体制改革,就离不开相应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支持,若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相应法律法规滞后的问题,那么即便是在管理工作中积极开展了各项职能的分离,各个部门的关系也已经明确的定性,但是由于不能按时获得财政拨款,基层河道管理单位就会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管理与养护等相关工作就不能顺利开展,这容易导致其再次陷入到职能不清的境地。所以说,在开展体制改革的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这样才能够保证实际的改革工作中,取得理想的成效。

3.4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

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开展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完善聘用制管理体系,引进聘用争议处理制度、聘用监督制度、聘后管理制度、竞聘上岗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公开招聘制度等相关的内容,以便于实际工作中,能够吸纳到优秀的人才。

4结语

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提高基层河道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流域综合治理属于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因此必须要变革传统的管理方式。总体而言,河道治理是国家近几年大力推进的工程项目,各级单位必须抓好时机,通过合理定位职能、优化配套方案,提高综合管理能力,保证本地区水土安全,创造更多社会财富。

参考文献

[1]隋立民.完善辽河流域管理体制的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4.

[2]张凯.河道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