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黄褐斑50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1

针刺治疗黄褐斑50例

赫连元辉

赫连元辉大连市中山区山峦中医诊所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患者均采用针刺为主治疗。结

果:本组50例,痊愈14例占28%,显效11例占22%。有效19例占38%,无效6例,占12%,总有效率88%。结论:针刺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

关键词黄褐斑针刺

黄褐斑是对称性发生于面部的淡褐色或深褐色色素斑,边缘多清楚表面光滑,无鳞屑,曝晒后色素可加深。好发于鼻、额、颧、口周和面颊等处,多无自觉症状,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中医学称之为“面尘”、“黧黑斑”、“肝斑”,其发病原因和产生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笔者自2008—2011年用针灸方法治疗黄褐斑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女性患者,年龄30—60岁,其中30一40岁者16例,40—50岁者28例,50一60岁者6例;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20年;辨证分型为肝郁气滞型、脾虚湿盛型、肝肾亏虚型,其中肝郁气滞型26例,脾虚湿盛型10例,肝肾阴虚型14例。

1.2治疗方法

主穴:足三里、曲池、三阴交、血海、局部围刺。

加减;肝郁气滞加太冲;肾虚型加太溪;脾虚型加中脘。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瞩其全身放松,常规消毒,用13mm毫针直接刺在皮损区针刺。应根据皮损区的范围大小选用,局部针刺施术的要点是浅刺。用平补平泻法;体针用30号1.5寸毫针针刺,除脾虚和肾虚两型用补法外,其余均用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5d。治疗3个疗程约两个月统计疗效。并嘱病人注意休息,调节情志,饮食和睡眠。

1.3治疗标准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且<90%,颜色明显变淡;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且<60%,颜色变淡;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

2.治疗结果

本组50例观察结果,痊愈14例,占28%;显效11例,占22%:有效19例,占38%:无效6例,占12%,总有效率88%。

3.结论

祖国医学则认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脾虚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不荣于面,或脾失健运,痰饮内生,浊气上渍予面;肾精不足,精血不能上荣于面,皆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正如《诸病源侯论?面黑肝候曰;“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至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错荣于皮胪,故变黑干”。说明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辨证论治应以气血、肝肾脾三脏为主,可据色斑特点、位置、兼证及舌脉情况,辨证用药及选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经之血海,具有调血气,理血室的功效;曲池、足三里分别为手足阳明经之合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二穴合用共奏行气活血之效;配以肝脾肾枢纽之三阴交,能调和阴阳,精气互补,气血双调。取阿是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诸穴合用,中脘为腑会,胃之募穴,调中焦以助后天气血生化,助健运以消痰饮之湿浊;诸穴合用,既治在标之色素沉着,又能调内在的脏腑气血,疏通经络、调养气血。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l8(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