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22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2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22例临床分析

徐锐吴红波

徐锐吴红波

(湖北黄冈红安县人民医院儿科湖北黄冈438400)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09

肠道病毒属小核糖核酸(RNA)类病毒,分布无明显地域性,以夏秋季节多见,高峰期为8-10月。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是该病的主要易感者。新生儿肠道病毒病原包括柯萨奇病毒(Cox),埃可病毒(ECHO),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ms)等,可通过胎盘,围生期或生后获得感染,也可因母亲,医护人员或新生儿间交叉感染在新生儿室引起爆发流行。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病毒的毒力,血清型,入侵的途径,性别,年龄和中和抗体的出现[1],本文针对我院新生儿科2013,8月至2014,8月收治的22例肠道病毒感染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3,8-2014,8我院收治22例确诊肠道病毒感染新生儿,其中男13例,女9例,发病日龄5-26d,平均13.9d,足月儿16例(72.7%),早产儿6例(27.3%),发热,T>39℃19例(86.4%),平均热程(3.7±2.2)d,喂养困难18例(81.8%),易激惹8例(36.4%),嗜睡,精神差10例(45.5%),较频繁呕吐2例(9.1%),黄疸加重5例(22.3%),腹胀伴腹泻9例(40.9%),皮疹3例(13.6%),惊厥1例(4.5%)。

1.2实验室依据及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儿均系入院后采集静脉血送武汉兰青医学检验中心行病毒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确诊病例。其他辅检:白细胞(11.2±3.5)×10^9/L,多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C-反应蛋白增高17例(77.3%),伴肝功能损害8例(36.4%),心肌酶谱增高5例(22.7%),CSF检查白细胞增高6例(27.3%),蛋白增高4例(18.2%),肺部片状影5例(22.7%),心电图发现2例患儿有ST-T改变,颅脑MRI提示有异常信号2例。

1.3治疗及转归

所有病例均采用综合治疗,加强护理,保证热卡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症处理:心肌炎时加用心肌营养药Vitc,肌酸磷酸钠,1,6-二磷酸果糖等,有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患儿予以抗心衰和抗休克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用甘露醇降颅压,惊厥患儿可用鲁米那或安定止惊。明确合并细菌感染时可用三代头孢菌素,同时可口服预防剂量的抗真菌药(大扶康4-6mg/kg/次,<2周q72h,2-4周q48h),避免真菌感染。在病程早期可予以抗病毒治疗,如干扰素,三氮唑核苷等,重症患儿可予以糖皮质激素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本组病例中22例患儿经治疗后均临床治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2周,出院后电话回访无明显后遗症。

2讨论

2.1流行特征

人是人类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人—人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以夏秋季节多见,高峰期为8-10月。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是该病主要的易感者和传播者。在肠道病毒感染流行期间,新生儿感染率高达13%,在患病新生儿体内分离的病毒株与同一时间社区流行株一致[2]。国内早在70年代开始陆续在黄山,嘉兴,北京,沈阳等地有爆发流行的报道[3]。近几年来,医院内新生儿科肠道病毒流行报道也屡见不鲜,也常有重症致死病例的出现[4]。已引起新生儿科医生的广泛的重视。

2.2发病机制

人感染病毒后,从咽部排毒5-7天,粪便中排毒6-8周。肠道病毒侵入呼吸道及消化道,在咽部及胃肠道内定植并复制,感染后1天内播散至淋巴结,3-4天后病毒进入血内形成病毒血症病侵入继发部位,在继发部位复制并出现临床症状。病毒侵入继发部位引起疾病,其严重程度与病毒致病力,数量及易感儿本身因素有关。新生儿的免疫应答不足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因此病变多较广泛且严重。

2.3临床特点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多数表现有发热,热型不规则,体温多在38℃以上,可伴有嗜睡,纳差,精神差,呕吐腹胀,腹泻,紫绀等全身症状。临床上常见如下症候群:㈠神经系统感染:多表现为无菌性脑炎,可有前囟张力增高,易激惹,惊厥,甚则昏迷等表现。新生儿早期出现的惊厥性疾病有时也应考虑到肠道病毒感染。本研究中发现CSF异常10例(白细胞增高6例,蛋白阳性4例),占病例总数45.5%,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㈡心肌损害:以柯萨奇B组2-5型最为常见。起病急促,心脏表现前2-5天伴有全身症状,如嗜睡,纳差,呼吸不良等,体检有体温波动较显著,心率快,心率失常,肝大等。心电图表现室上性心动过速,ST段低平等。㈢类败血症样表现:伴有嗜睡,纳差,精神差,呕吐腹胀,腹泻,紫绀,惊厥及呼吸暂停等全身症状。针对该病在暴发流行期间的巨大危害,临床上要重在预防,要做好围产期保健,保护孕妇免受感染,对新生儿病区和母婴病房要加强管理,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发生流行时,患儿应隔离2周,对易感新生儿科预防性注射丙种球蛋白,降低感染机会。

作者简介:徐锐(1976—),男,湖北黄冈红安县人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LinTY,KaoHT,HsishSH,etal,Neonatalenterovirusinfections:emphasisonriskfactorsofsevereandfatalinfections[J].PediatrInfectDisJ,2003,22(10):889-894

[2]KhetsurianiN,LAMONTEa,ObersteMS,etal.NeonatalenterovirusinfectionsreportedtothenationalenterovirussurveillancesystemintheUnitedStates,1983-2003.PediatrInfectDisJ,2006,25:889-893

[3]叶鸿瑁.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5,2:4-5

[4]郑丽玲黄小凤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33例临床分析.福建医药杂志,20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