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课有效课堂三个阶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语文复习课有效课堂三个阶段

张雅

新疆焉耆一中张雅

怎样去上好一堂语文的复习课,而怎样的复习课才是一堂有效的复习课呢?在《古诗鉴赏》这个复习专题中,笔者就复习课的有效课堂做了探索。为了让学生一课一得,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并运用古诗鉴赏中情感理解的技巧。记录如下:

一、第一堂课:以教师为本走向以学生为本

1.教学内容

首先通过《课标》、《考试说明》介绍考点,然后通过真题分析,归纳情感把握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课堂实练。

2.课堂效果

(1)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

当我列举《新课标》、《考试说明》这些备考法宝的时候,有学生质疑“这些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非常冷漠。

(2)教学难度过大,脱离学生实际

预设期望通过《送友人》这首诗歌,教授学生诗歌情感把握的方法。可从课堂呈现来看,学生根本不理解结句“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的意思。诗歌情感的把握其实也是建立在“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的。

(3)学生阅读缺乏个人体验

在解读诗歌《送友人》中,学生关注到了标题“送友人”,大部分答出了依依惜别之情。暴露出学生看到带“送”字的诗歌就标签式解读而产生的误解。

二、第二堂课:从平静的小河中看到恢弘的大海

1.教学内容

(1)集体背诵诗歌,归纳诗歌中作者的情感

(2)教学进程

①由标题的提示作用,归纳古代诗歌常见情感主题。②直击考点:试题呈现。③由《送元二使安西》明确方法:找主旨句和读标题。④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明确方法:抓诗眼。⑤明意象及归纳常见意象的特殊内涵。⑥通过《渡汉江》体会诗歌情感的复杂性。

2.存在的问题与惊喜

(1)教学环节的梯度设置有误

①入题障碍。学生能背诵这些诗歌,但却不能准确地抓住情感。②重点不连贯。③课堂缺少梯度。

(2)所选诗歌题材过于单一

(3)缺少学生反馈

作为复习课,必定要有一个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反刍的机会,所以配套的练习必不可少。

(4)体验成功,兴趣高涨

在“明意象”环节中,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回忆自己熟悉的诗歌,寻找相应情感,形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小高潮。

三、第三堂课:共鸣课堂对话“交响乐”到关注课堂细微末节

1.教学内容

(1)导入

抒情导入,突出课堂的要点是去感受其中的情感。

(2)方法指津

从最熟悉的杜甫《春夜喜雨》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从这两首浅显的诗歌中,明确最容易掌握的抓情感的方法:找抒情句和看标题。再通过典型诗歌打油诗《咏雪》引入,针对一些不能通过以上两种方法找情感的诗歌,抓“诗眼”;再次是明意象。并配以相应的练习巩固。

2.课堂效果

(1)学生兴趣高涨

由熟悉浅显的两首诗歌中学生能很快地抓住题目和主旨句;幽默的打油诗《咏雪》让学生发笑的同时也很快地进入了对诗歌诗眼的把握。

(2)教学体现了梯度

由浅到深,由不懂到懂,环环相扣。故而使得本来作为考试难点的古诗情感把握,在一步一个台阶的方法指导下,学生非常轻松地掌握了这些答题的技巧。

(3)课堂对话中的意外和收获

意外:在归纳意象中,请学生搜索“流水”意象的诗句,一生从“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归纳出这一意象包含着“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但另一生却答出了“小桥流水人家”,这与常见意象含义风马牛不相及的诗句。

收获:我的归纳意象的内涵让学生产生了误读,以为这就是所有诗歌中这个景物的内涵,我应该在课堂上再强调意象的多样性,本堂课中所展示的只是诗歌中意象的常见内涵。

3.后记

通过磨课,笔者深感有效的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知识,获得体验和成长,教师在课堂中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成功地诠释“教师”的价值。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不但是学生一节课后的思考,也是老师课后的思索,磨课让我在问题中发现不足,同时也获得了教艺的进步。作为一名老师,我想这条路还将上下求索,路漫漫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