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未来发展演变探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4

人民币未来发展演变探悉

王革平

2.人民币的统一及亚洲经济发展虽然中国大陆使用人民币时间较久,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仍存在有港元、澳门元以及中国台湾的新台币,这使得中国境内也存在有货币兑换关系,且直接影响到经贸往来。在中国日益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这些国境内的不同货币将会发生变化,其总体趋势是与人民币统一,形成中国境内的单一货币,以方便贸易、投资活动。2.1人民币与港元、澳门元。香港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成为通商口岸后,与外界交往一直存在,这也造成了香港独特的经济模式——自由经济体。从1983年10月17日起,港元与美元的法定汇率为7.8∶1,同时市场上港元自由兑换。这种货币局制度一直实行至今,对港元的稳定和香港经济在回归祖国的过程中保持稳定具有重要作用[2]。香港的商品贸易,其进口来源近些年主要是中国内地、日本、中国台湾、新加坡、美国,出口去向主要是中国内地、美国、英国、荷兰和日本,中国内地一直是香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交易对象。澳门的汇率制度相对简单,1977年4月7日,澳门元与港元挂钩,至今澳门元与港元汇率维持在103∶100水平,这样间接实现了与美元相联系,澳门元因此也得以长期保持稳定。澳门回归后,《澳门特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澳门元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定货币,继续流通。澳门货币发行权属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货币的发行须有百分之百的准备金。”同时,香港、澳门均实行货币自由兑换、自由港和自由贸易政策。澳门的主要商品进口地为中国内地、欧盟、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台湾,商品出口地主要有美国、欧盟、中国内地、中国香港,近些年进出口数量变化不大,进口略有增长。人民币与港元之间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由于港元盯住美元,因此人民币兑港元的汇率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波动相似,根据公布的数据可以套算出近期美元兑港元汇率基本保持在1∶7.8,港元汇率相对稳定。随着大陆和港澳之间经贸联系的增多,未来人民币与港元及与澳门元之间的关系,应是逐步趋于统一,但此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是人民币币值稳定,在国际上应用范围较广,具有良好的信誉;其次,人民币应是可自由兑换货币,以符合香港(澳门)自由港的要求,人民币可以逐步与港元(澳门元)确立固定的比价,取代美元的位置;第三,大陆与香港(澳门)之间经贸往来持续增加,稳定发展,货币统一将有利于经济活动,降低交易成本[3]。2.2人民币与新台币。台湾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造成的与大陆分隔局面,使之成为一个对外交往较少的地区。近些年大陆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与台湾的经济往来日益增加,与台湾的货币关系也有所发展。台湾已形成自己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管理机构,经济发展起步较早。改革开放后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增加,“1991年12月20日台‘行政院’视人民币为有价证券;1993年3月10日台‘财政部’首次制定人民币与新台币兑换率”[2](姚遂,2007);另外,2005年、2006年大陆与台湾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对亚洲国家(地区)进出口总额的11.29%、10.99%,在亚洲地区位列日本、香港、韩国之后。2008年7月后,两岸开设直航包机;12月15日,又实现海运直航、空运直航和直接通邮,使两地的人员往来、经贸活动更加便利,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由于政治上的隔阂,大陆与台湾在经济上进行合作仍需时日,货币金融的合作也有阻力,一些台湾金融机构到大陆开设办事处,以拓展业务,但这种金融业务发展并不充分。可以预期,大陆的人民币与新台币的统一仍需经过较长时间。作为主权国家,中国大陆应采取措施逐步实现与港元、澳门元、新台币的统一[4,5],这一过程可以分阶段进行,港元和澳门元由于与人民币联系密切,可以先行与人民币统一;而台湾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需要加强与大陆的互信合作,争取早日实现政治上的统一。2.3人民币与亚洲其它货。中国大陆的海关货物进出口中,与亚洲国家(地区)交易额比重巨大,2005、2006年分别占到总额的56.82%和55.73%,显著高于与欧洲进出口贸易比例的18.43%和18.76%,同时大陆的外商直接投资中亚洲的比例也是最高的,2006年达到55.67%(图1和图2),研究人民币与亚洲各国货币的关系具有实际意义。亚洲的国家和地区众多,大体可以分为南亚、东南亚及东亚国家、中亚和西亚国家,多数国家与中国有经贸往来。除少数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经济制度不健全外,多数亚洲国家已建立起完善的货币制度,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日趋增加。2006年与中国大陆进出口总额较多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是日本、香港、韩国、台湾、新加坡。人民币汇率除了受这种贸易往来的影响外,还受到国际上其它国家或地区相关政策的影响,汇率的决定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东南亚与东亚国家经济相对较发达,与中国经贸往来多,各国汇率制度有自己的特点。印度尼西亚1978年起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改为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马来西亚1993年起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1998年改为固定汇率制,实行资本管制,马来西亚林吉特与美元汇率为3.8∶1,2005年7月后,马来西亚又改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菲律宾1984年起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受到影响,汇率下跌,国内经济疲软[6,7];“泰国从1984年开始就采取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黄继炜,2008),1997年7月转而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以应对当时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直到2005年后,泰国泰铢汇率已基本恢复到原先水平,对美元汇率表现为升值;韩国1990年后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1997年12月转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直到金融危机后,汇率才基本稳定。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上述五国受到严重影响,但危机后,东南亚国家又迅速向“软性”钉住美元回归。新加坡一直以来实行的是管理浮动汇率制,为此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如货币发行的完全准备制、动态平衡的财政政策,实行弹性工资制度,使新加坡的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8]。日本是亚洲的地区大国,日元长期实行浮动汇率,但日元在亚洲地区应用并不广泛,日本自身进出口贸易中很大一部分是使用美元计价的。所以,日本虽然在亚洲地区贸易、投资活动众多,亚洲国家使用日元作为计价、结算工具的比例并不高,东亚地区仍是强势美元区。中东地区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也门、卡塔尔、科威特、约旦、伊朗、黎巴嫩、阿曼、叙利亚等由于处于石油产区,石油经济发达,如沙特阿拉伯采用自由经济政策,通过出口石油获得大量外汇收入,2001年1美元等于3.75里亚尔。阿拉伯地区还建立有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以促进阿拉伯国家经济货币一体化为目标,其亚洲成员包括有巴林、伊拉克、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巴勒斯坦、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由于建国时间短,多数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有独立的货币制度,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国内经济近些年发展速度较快,以工业和农业为主。印度在九十年代后实行自由经济政策,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人均GDP仍然比较低。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经济、货币合作趋于增多,2000年5月东盟与中日韩签署有清迈协议[4],2003年大陆分别与香港、澳门签署了“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促进三地之间在货物、服务贸易等方面的合作,降低关税[9]。2002年11月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建成[10,11],2007年1月又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在蓬勃展开[12]。在这种条件下,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势必对贸易量产生影响。根据均衡汇率理论,当本币贬值时,本国出口商品价格上升,或者说外国相应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因此本国商品价格应及时对汇率变化作出调整,以使本国经济均衡发展。目前亚洲许多国家对外贸易数量巨大,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和日本等),商品价格易受汇率影响,对于进行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企业而言,需要对汇率进行观测,对汇率的异常变化及时作出反应。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各国(地区)汇率变化幅度较小,汇率比较稳定,可以方便经济交往。随着亚洲经济一体化和货币一体化的进展,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由于货币兑换而导致的成本会逐步减小,汇率风险降低,有利于经济活动的扩大化。目前亚洲许多货币与人民币联系较弱,如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等长期实行钉住或“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此,人民币与亚洲其它货币之间,应加强相互联系,使汇率变化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3.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只有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才能使人民币与港元、澳门元等统一,形成国内的单一货币。同时,人民币自由兑换后,将有利于中国与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其它洲的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不同汇率制度条件下,一国所采用的货币政策是不同的,中国在1994年以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由于汇率固定不变,国内实行的货币政策对外国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同时资本帐户没有放开,国内利率变动对国外也没有影响。因此本国国际收支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商品市场上进出口商品价格、数量的变化进行调整;之后中国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际上是长期盯住美元,汇率比较稳定,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导致本国货币供应量变化,但货币政策对国外影响仍十分有限,国际收支失衡时主要依靠经常帐户的调整。若中国实现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则汇率会随着货币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当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本国利率趋于上升,本币趋于贬值,本国进出口商品价格会发生变化,外贸企业应适时调整商品价格;当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时,本币趋于升值。若同时资本账户开放,则资本可自由流动,各国间资产收益率由于受不同因素影响而有差异,本国的货币政策对国外影响加大,经常帐户的不均衡可以由资本账户弥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途径增加。基于以上分析,人民币若要成为完全自由兑换货币,则国内货币政策制订部门应注意政策的变化,若要运用货币政策治理本国的通货膨胀,则宜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理论上这种政策会导致两方面相互矛盾的后果:由于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国内利率上升,引起资本流入;而在利率上升的条件下,本币趋于贬值,这通常会引起资本流出。这种相互抵消的后果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减弱了资本跨国流动的效果,但由于国际游资数量巨大,资本流动对本国国际收支的影响仍不应忽视,国内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目前还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与汇率变化的相关性并不明显,甚至利率变化与货币供应量之间也不完全一致,这与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一样,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改革的。

4.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由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币已经具有国际化的基础条件[13](蒋万进,阮健弘,张文红,2006)。虽然现在人民币已经局部地国际化,但使用范围和影响力仍然有限,在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后,必然更深入地国际化,其发展途径可以有下面两种:①人民币凭借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实现自由兑换后进一步成为国际货币;②在亚洲货币一体化的过程中,人民币扩大使用范围,争取成为AMU中的锚货币。第一种途径中,当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币持续贬值一段时间,这时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可以促进经常帐户的顺差。同时由于货币贬值,可能导致资本外流,国家将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国内利率上升通常导致大量货币进入银行系统,即进行债权投资,资本市场上资金量减少。因此本币贬值时推进国际化,对本国资本市场以及企业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第二种情况是本币持续升值,本国的出口企业需尽量减小升值对出口的不利影响,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以保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同时本币升值会引起资本内流,使本国货币政策以扩张型为宜,这时利率通常是下降的,资金将大量流入资本市场。在本币升值的条件下推进国际化,需要本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健全发达,市场容量比较大,抗风险能力强;同时企业可考虑增加对外投资和资本输出,以获得其它国家金融市场上的高收益,当然这需要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由于货币的国际化实际上是扩大本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因此与货币国际化相联系的通常是本币升值这种情况。日本曾有过本币升值,同时日元国际化的经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日元大幅升值,日本出口企业主要采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应对,并加大对外投资数量。同时日本采用的是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利率不断调低,股票市场市值大涨,股市、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应该说日本当时所采用的应对措施大体是可行的,但日本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经济泡沫出现[14,15],并使日本经济长期处于低迷之中。第二种途径中,是把人民币的国际化过程与亚洲货币区的建设结合起来,二者具有共通性,即人民币的稳定和巨大影响将会有利于亚洲货币区的建立、发展,同时二者又是不同的发展目标。不论亚洲货币区是否能够建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及国际化过程不会停止,这也是人民币在亚洲货币区中争取成为重要的定值货币的基础。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人民币可以先从区域化开始,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并具备顺畅的回流渠道,建立起规范的人民币汇兑市场,人民币的国际化才能够真正向更多的地区推广[16]。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货币是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与之相比影响力较小,因此,扩大人民币在亚洲的影响和使用是切实可行的。

5.亚洲货币区的建立由于政治体制、历史传统、社会形态的不同,在亚洲组建统一的货币区存在巨大的难度。政治制度不同直接导致各国的合作缺少一致的基础,当然近些年中国已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与各国的合作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亚洲地区大国——日本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与亚洲其它国家间仍存在嫌隙,不能够坦诚合作[5,17]。在亚洲一体化进程中,日本的表现仍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建立亚洲货币单位,但其使用范围十分有限,对亚洲货币单位的定值标准也存在争议。亚洲若要形成货币区,需要各个国家密切合作,形成比较成熟的经济共同体,之后推进货币一体化的进程。其中中国、日本、韩国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东盟十国也将在货币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作用。而中东地区由于战争影响,其社会向区域一体化形态靠拢存在难度,相对起的作用比较微弱。由于欧元出现,在世界范围内货币一体化成为新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之一。以欧元的演变过程为参考,可以考虑亚元的实践。欧盟国家通过多年的经济、货币合作,最终使欧元成为现实,这也得益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提出,该理论认为“建立最优货币区的前提条件包括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相近的工业结构开放度、相近的经济政策偏好、有利于区域联盟的历史文化等”[18](白玮炜,2005)。其它学者也分析了建立最优货币区的不同条件,如产品相似性、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及通货膨胀率相近性等。现在亚洲各国和地区间在经济上仍存在巨大差异,难以符合货币区的条件,这使得亚洲货币区在建立中需要先在部分国家内形成,再逐步扩展到其它亚洲国家[19]。同时各国间需要加强经济政策上的协调,加强货币领域的合作,使经济发展具有同步性,各种生产要素流动更加自由。在此过程中,中国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人民币有可能成为关键货币[4]。在建立亚洲货币区的过程中,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提议。如王蕾(2006)认为可以先以ASEAN+3为核心,建立一体化体系[20];刘晶(2007)认为可采用单一货币联盟或多重货币联盟的形式[19]。可以预期的是,建立亚洲货币区是一个目标,在此过程中各国和地区必然要经过多方面的沟通、合作,特别是在经济政策上相互协调,共同努力。由于货币一体化需要各国放弃货币政策的实施权力,建立统一的中央银行,这使得货币区内国家在调控本国经济时,不能随时进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另一方面,统一的中央银行虽然可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是有限的,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仍需兼顾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货币政策工具,在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条件下,央行应具有较强的控制力,与各国政府密切合作,协调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

[1]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2]姚遂主编.中国金融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3]TonyCavoli,RamkishenS.Rajan.ExploringtheCaseforMonetaryIntegrationbetweentheChineseMainlandandHongKong.China&WorldEconomy.Vol.15,No.4,Apr.2007,17~34

[4]王桂贤.人民币在亚洲货币合作中的地位分析,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69~72页

[5]袁天昂.从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看“华元”及“亚元”的推出,广西金融研究,2007年第5期,第59~62页

[6]沈红芳.东南亚国家的汇率制度改革与变迁研究,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3期,第26~31页

[7]黄继炜.金融危机后东亚五国的汇率制度调整,亚太经济,2008年第5期,第30~33页

[8]刘兴华.新加坡汇率安排的动态稳定机制及其绩效.东南亚.2006年第4期,第6~11页

[9]AgataAntkiewiczandJohnWhalley.ChinasNewRegionalTradeAgreement.TheWorldEconomy.Vol.28No.10,Oct.2005,1539~1557

[10]冉应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币流通与货币一体化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第4卷第4期,2006年4月,第62~64页

[11]杨权.新地区主义范式及其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解释,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第11~16页

[12]谢康.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条件和三国之间经济合作,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第17~20页

[13]蒋万进、阮健弘、张文红.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中国金融,2006年第5期,第16~17页

[14]徐明棋.从日圆国际化的经验教训看人民币国际化与区域化,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第39~44页

[15]冯维江,、何帆.日本股市与房地产泡沫起源及崩溃的政治经济解释,世界经济,2008年第1期.第3~12页

[16]曹红辉.国际化战略中的人民币区域化,中国金融,2006年第5期,第14~15页

[17]张馨木.欧元与“亚元”,辽宁经济,2007年第10期,第60~61页

[18]白玮炜.建立亚洲货币区相关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第7期,第33~34页

[19]刘晶.亚洲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模式分析,科技创业,2007年第9期,第28~29页

[20]王蕾.ASEAN+3货币一体化先行的可能性分析.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第5期,第17~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