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育英才自成英才——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数学教师贲友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3

善育英才自成英才——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数学教师贲友林

陈今晨

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陈今晨

人物简介:

贲友林,1973年生,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课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曾获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第五届观摩课评比一等奖,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等报刊上发表文章600多篇,出版专著《此岸与彼岸——我的数学教学手记》。被评为“江苏省青年教师新秀”“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0年,17周岁中师毕业的贲友林开始执教。如今他已成为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苏教版国标本新教材的编写者,省教海探航征文多次一等奖获得者和全国小学数学优课评比二等奖、一等奖荣膺者。经过刻苦自学,他在岗完成了大专和本科的进修,而每年送教的班级数学成绩均名列前茅。他已在全国专业报刊发表教研论文数百篇,应邀赴苏州、杭州等省内外各地上课、开设讲座数十场次。贲友林,已成了斐声省内外的年轻小学数学教学专家。

苏中平原、偏僻小县中的小学教坛为何能走出这一位年纪轻轻的小学数学教学精英呢?贲友林的小学数学教学风格的内涵与魅力何在呢?笔者不揣浅陋试作探寻与述评。

研修自悟着眼于发展

贲友林认为,从教与为学,均是研修自悟的过程,教学也是研修,研修也是学习,重在自悟自得,自我建构。而无论教师抑或学生,均应力求出彩,从人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待现实的日常教学。从教小学数学,他立足于学生全面精神的需求满足和研修自悟的亲身体验,而不仅仅是教学数学知识,贲友林注重营造学生自由发展的“生态条件”,从而使富有理性之美的数学教学闪耀人文的光芒。数学教学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的探觅,因而数学教学也就成为持续不断的智力操作和精神感受。在教学“2000-538”连续退位减法计算时,他让学生把新授题与已学过的题目进行比较,让学生自行说出新授题的特点:“被减数个、十、百位上都是0”——“是一个‘大富豪’遇上三个‘穷光蛋’。”学生的观察概括既抓住实质,又鲜明生动富有个性化。随后教者安排学生自己先行试探“计算中要注意什么”,再自行试算。由于教者给予学生自研自习的充分机会,学生小娴递上作业本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贲老师,这道题可不可以这样算?”

他随即调整教学方案,让小娴介绍自己的算法与想法,结果全班同学认可了这种把退位减法转换成不退位减法的新颖算法,另一名调皮男孩小文也出现了自己的研修顿悟:

2000-538=1462

两个月后,在贲友林的鼓励指导下,这两种算法的“思维成果”——《退位减法可以这样算》《还可以这样算》小论文双双发表在《小学生数学报》上,全班孩子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见证并分享了其中的快乐。

贲友林在引导学生研修数学学习的同时,十分重视自我研修,认为这是立身从教之本。十多年前,笔者曾推荐了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一书给贲友林,一个多月后,书的前后不少地方都留下了他画满的横杠线。贲友林平时手不释卷,自费订阅各种业务杂志,邮购许多教育理论图书。在他的教本天头,密密麻麻地记下了与该课题有关的新近期刊各篇文章的标题和要点。他及时地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经常上网搜寻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信息。近代著名哲学家波普尔的名言成为他告诫自己的座右铭:“我们的知识只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无知必然是无限的。”因此,勤奋博学,志在业务研修,力求精进成为他生活的自律,业余时间从不涉足棋牌歌舞,绝少参与迎送酒宴。“梅花香自苦寒来”,立志研修自悟,着眼发展,贲友林的业务成长皆缘于此,而其小学数学教学风格终能形成,也都是因为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发展,所有的发展都是为了学生的缘故。

转变方式着手于对话

历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多见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学生练习的被动式灌输。贲友林认为,旧的教学方式非着力改进不可。他认同钟启泉先生的论断:“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他积极规划与实践着对话式教学,他认识到进行动态的对话,内容既含知识信息,也包括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各方面,不仅是言语层面的交流,认知视界的沟通、汇聚与融合,更是指对话双方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是平等的心灵碰撞与交流。“认识时、分”教学,师生问好后,贲友林即提问,现在是几时几分?学生猜测作答后,教者接着引导:如果想知道这会儿的准确时间,你的方法是——?生齐答:看钟表。师又说:在生活中最常见的钟面形状是——?圆形。学生接着齐说:教师又说:如果我们要画一个钟面,钟面上该有什么呢?接着教师就安排学生自由画钟面,进入了课题。当学生清楚了钟面有12大格,60小格后,教师说:钟面上有数、有格,这些都是不动的东西,接下来我们研究——,在学生说完“时针、分针、秒针”后,一学生脱口而出还有——,我家的闹钟上还有一根针,指着几,闹铃就在几时闹。大家取名为“闹针”。教师:说得有道理,闹针你不调它,它就不动,时针、分针、秒针我们是怎么区分的呢?生1:它的长短不一样,时针短,分针长,秒针更长。生2:还可以看快慢。秒针跑得最快,分针第二,时针最慢。生3:还有一种区分方法,秒针最细,分针比秒针粗,比时针细,时针最粗。生4:我们可以从针的长短、粗细、跑得快慢来区分。我觉得三根针就像运动员,跑得最快的是秒针,个儿最高,身材最苗条;跑得最慢的是时针,个儿最矮、身材最胖。师:说得真好!区分时针、分针和秒针有多种方法。

由此例发现,贲友林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使学生重新再现了钟面形象,由画而掌握了钟面上的1—12各数和12大格60小格,分辨钟面上的各针的形态、长短,快慢及作用,并且有学生把三针比喻为三位运动员,增识了闹钟上的闹针。这为时、分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克林伯克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中,贲友林凭借“教学敏感”善于倾听,细心接纳,真诚欣赏学生中各种不同意见,教者用清晰的思路和谈锋导引着学生,使学生得以充分“畅所欲言”,与教师平等交流、与教材的算法或表达并驾齐居,使教学获得了创意与灵性,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发现与成长的律动。对话的结果,师生获得了“双赢”与“互惠”。

厚积薄发着力于文化

贲友林课上常有许多出彩的教学片断。这些片断运用适宜,合情合境,似乎是信手拈来的神来之笔,但实在是教者精心设计,是教师平日有心搜寻,淘沙得金,厚积薄发的结晶,其中浸透了教者教学文化学的理念。“7的乘法口诀”一课中,教者为了有趣地引出课题,激发学生自编、记忆7的七句乘法口诀,贲友林把教材中安排的7的连加求和填表,改编为林中七个小矮人形象,让他们举着七彩气球欢迎森林中的白雪公主。气球上的标数依次为7、14、21、……让学生回味格林童话的故事,探索气球上数据排列规律,猜出其余的四球上的标数,为学生自己顺利编出7的乘法口诀提供了学习情境和智力操作的思考平台。其后,还投影了图片。图片中的文字突出了“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在俗语中的应用,以此来应验学生对七句口诀作出的难易分析;集中指向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这三句重点,并用五副七巧板摆成刻舟求剑的拼图连环画,来加深口诀五七三十五的刺激。

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总复习课上,教者让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六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并探寻六种图形面积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画出知识树形结构图,理清公式间的联系,最后还安插了“阿凡提赶羊入圈”的新编故事,将周长一定、图形不同形状的面积(容纳羊的只数)的大小有变的规律,用阿凡提智斗财主的情节自然串接起来。可以这么说,其中的文化因素构成了儿童数学知识内容“投入”的新颖有趣的包装,令儿童加深了印象,激发了兴趣,也使数学知识增添了丰富的文化色彩,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课堂教学的“产出”获得了文化的增值。这种时候,学生上数学课不再感受枯燥、单调,只是觉得有味有趣,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合作共享着意于创新

贲友林教课,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师生彼此共同的不可再有的生命体验。力求创新是他的不变的追求,他教课不炒冷饭,刻意“课不惊人誓不休”,坚持不懈地用“常上常新”的行动,来践行这一教学理念。

“圆的认识”一课,他第一次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操作、动手,由学生画圆、折圆片,发现圆心、半径、直径并自我表达定义,引导发现半径、直径间的联系。第二次,他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所想到的现实物品中的具体的圆及其画法,体验圆在车轮、茶杯盖、手表表面、十字路转盘中的应用,渗透“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同时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轴心上”。第三次教学圆的认识,他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玩具陀螺,引出画圆、装轴,讨论“西瓜是不是圆”,“怎样在西瓜上得到圆”,“车轮是否一定是圆形”,“车轴是否一定要装在圆心上”,并用纸片陀螺玩一玩。三次上同一节“圆的认识”,备课设计的思路发生着日益深入的发展变化,由抓住重点讲到引导学生动手做,再到体验品味圆形及其有关内容中浸润的文化乳汁,后来进一步贴近儿童生活经验,引发生活原型拓展深层次的思考。

谁说数学教学是教不变的“二加三等于五”?谁说教师是教书匠,只是复制而不会创造?

贲友林的教课正是去匠气,花艺心,时时出新来洗去教学中的陈腐,引导学生与时俱进,实现教学创新;教者也是在教学中实现了追求完美的创新之旅。

贲友林曾说,数学课上我们应当与学生共舞,课堂因此而生动、精彩、丰富。贲友林写教后记是一半“公开”一半“保密”,课间及时追记课上学生的富有个性的表现,有意让学生明确在课上追求精彩表现,实现学习突破,才能走进贲老师的“教后记”,进入贲老师的教学笔记以作“存档”。而课上的失误与差错,这教后记的另一半,他则总是回到办公室时记下来,以积累研究学生思维活动的资料,对于学生当然没有公开的必要。贲友林还形成了让学生给老师用写信方式来突破学生当面由于敬畏而不肯直言教者不妥、失误与缺点的局限,实现自我反省的目的。他从学生的来信中了解到自身的不足、缺点和学生眼中的真实印象以及对老师的期待。他许多的教学改进正是从学生的来信中获得的启迪。这样的教学关系是互为师生的,是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的统一。学生成了贲友林眼中的“朋友”、“同学”与“老师”,老师成了学生人生旅程中的“旅伴”。在这种真诚的、互动的师生关系中,贲友林与学生结成了“学习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教学生涯成了师生闪耀个性光辉、洋溢生命激情的创新之旅。

贲友林的小学数学教学是艺术的,创新的,是一流的“善育英才”;而他与学生共舞共享共进的教学生涯,又最终引导他走入“自成英才”的人生“双赢”的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