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控制与预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控制与预防

曹晓东

曹晓东(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65036)

【摘要】目的讨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控制与预防。方法参考文献资料并根据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对患者要进行综合性有效治疗,对病鸡场周围3km内的病禽进行扑杀。此外,对疫区的鸡接种疫苗。目前我国对疫区主要接种针对H5的禽流感病毒疫苗。

【关键词】禽流感控制预防

禽流感即禽流行性感冒(avianinfluenza,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Perroncito在1878年首次报道了意大利鸡群暴发一种严重疾病,1901年,Centannic和Sarunozzi认为此病由“可滤过”病原引起,直到1955年才证实此病原为A型禽流感病毒。1985年,禽流感被我国农业部列为A类传染病。目前,禽流感已经被国际兽疫局(OIE)定为A类传染病,并被列入国际生物武器公约动物类传染病名单。家禽或野鸟都能感染禽流感。在一般情况下,该病毒并不易感染人类。人禽流行性感冒(简称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具有高致病性的毒株引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97年5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现3岁儿童死于不明原因的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同年8月经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及WHO荷兰鹿特丹国家流感中心鉴定为禽甲型流感病毒H5N1[A(H5N1)]引起的人类禽流感,这是世界上首次证实A(H5N1)感染人类。之后相继有A(HgNz)、A(H7N7)感染人类和A(H6N1)再次感染人类。下面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控制与预防报告如下。

1传播途径

禽流感被认为是死亡率很高的一种禽类全身性和呼吸器官性传染病。一般认为本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途径传播。禽流感的扩散主要是通过粪便中大量的病毒粒子污染空气而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可传播;吸血昆虫可传播病毒;带毒的种蛋可垂直传播;野鸟特别是迁徙的水鸟传播;人工接种可通过气溶胶经鼻内、气管内、口、眼结膜、肌肉内、腹腔内、静脉内、排泄腔等途径使易感禽感染。病毒在禽类的呼吸道和肠道内繁殖,可从呼吸、结膜和粪便中排出,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量最大。因此,主要为接触传播,即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家禽及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和包括气溶胶或暴露于病毒污染环境的间接接触两种。其次,流感病毒可以在空气中迅速传播。

2易感人群

由于禽流感病毒H5N1是在人群中出现的新的病原体,人类对该病原的抵抗力很低,因此人群对该病毒株普遍易感。尤其儿童为易感人群。任何年龄均可患病,无性别差异,但儿童患病者较多。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的密切接触人员、从事家禽业或在发病前10d内去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等场所的人为高危人群。

3预防

3.1消灭传染源消除传染源必须做到四早。

3.1.1早发现:早发现禽流感病禽和患者;

3.1.2早报告:早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禽流感病禽和患者;

3.1.3早隔离:患者要至少隔离至热退后2d,病禽要封闭或封锁;

3.1.4早治疗:早治疗患者,对密切接触者可口服金刚烷胺或达菲预防;早杀灭病禽。对患者要进行综合性有效治疗,对病鸡场周围3km内的病禽进行扑杀。此外,对疫区的鸡接种疫苗。目前我国对疫区主要接种针对H5的禽流感病毒疫苗。

3.2切断传播途径

3.2.1禽流感患者、接触者(如医护人员和饲养人员)必须戴口罩;

3.2.2病房、养鸡场和居室加强通风换气;

3.2.3少去或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与养鸡场,去时戴口罩;

3.2.4病房和养鸡场要按空气消毒规定进行消毒,患者和病禽的分泌物与排泄物要按消毒规定进行消毒,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要按消毒规定进行消毒。以上消毒方法与消毒剂基本上与“非典”的消毒相同,禽流感病毒对高温、紫外线和常用消毒剂都敏感。

3.3加强易感人群或高危人群的防护

3.3.160岁以上老人、儿童、小学生、免疫力低下者、慢性病患者等流感的好发人群,要注意御寒,加强户外锻炼,增强抵抗力,接种流感疫苗。

3.3.2禽类的屠宰、运输者应该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包括防护服、橡胶手套、N95口罩(如无N95口罩,应使用标准手术面罩)、眼罩、橡胶靴;对禽类屠宰场所进行消毒。

3.3.3所有染病禽类的密切接触者应经常用肥皂洗手,禽类的屠宰、运输者应当在事后进行手消毒。

3.3.4所有暴露于染病鸡或者被监测农场的人员、禽类屠宰者、其他相关人员以及其家庭人员应当受到当地卫生部门的密切监测,这些人应及时向医疗机构汇报其呼吸不适、感冒症状或者眼部感染症状。流行性感冒的高危人群,如60岁以上的老人,有冠心病、肺病的人等应当避免与病鸡接触。

3.3.5开展对暴露人群的血清学监测。

3.3.6收集染病家禽的全血标本、内脏等以用来分离可能的新病毒。

3.4加强健康教育,增强防病意识

3.4.1远离家禽的分泌物,尽量避免触摸活的鸡、鸭等家禽及鸟类。

3.4.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开窗换气2次/d,>10min/次,或使用抽气扇。保持地面、天花板、家具及墙壁清洁,确保排水道通畅。

3.4.3正确的食品食用方法,禽肉、蛋要煮熟、煮透。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和药物。

3.4.4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加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3.4.5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5消毒包括清洁环境和及时捕杀患病禽、畜,并对禽、畜生活接触环境进行终末消毒;对病畜、禽接触的物品要及时进行消毒、清洗。

3.6病毒分离应在P3实验室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流行病学.2001.

[2]王钊.王克安.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指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