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素质建设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1

医学人文素质建设的思考

张瑛

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214063

【摘要】医学是一门文理兼容的学科,医学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担当着关爱生命、治病救人的崇高任务。随着医学与科技前所未有的融合,先进的医学理论和技术手段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较前有了大幅度突破。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与之相反的是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声望权威受到质疑。

究其原因,现阶段医学人文素质建设相对不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医学人文的缺失已使医学界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这一切都迫切要求提升医学人文素质建设,实现科学技术和医学人文两者的整合,促进医学的健康发展。

一、医学人文素质建设的重要性

新医学模式的要求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医学人文素质具体表现为医务人员通过自身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与患者之间快速建立起信任关系以及实现快速沟通目的的能力。

新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掌握医学知识和技术,从生物机理方面去解读诊疗疾病,还应从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行为等方面去认识人、理解人和帮助人,培养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

医务人员自我发展的要求

知识和技术固然是医务人员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但只注重技术,缺乏人文修养,很容易使人从简单片面的角度看问题,缺乏整体全局的概念。作为当代医务人员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使自己的专业技术和人文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人文知识,健全的心理素质,文明优雅的言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廉洁行医的意识。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要求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美国医生特鲁多的这句名言流传甚广。“有时去治愈”,说明了行医救人的天职,同时也表明了医学的局限性。特鲁多医师曾说,医学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最需要精神关怀和治疗的人,医疗技术自身的功能是有限的,需要沟通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去弥补。

医患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同意权,患者则理解、支持、配合诊疗工作。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医患关系需要靠医学人文来调适和改善。

二、医学人文素质建设的举措

树立医学人文的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能够体现职业根本利益和职业责任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着从业者的品行,影响着单位的精神风貌。医学与生命直接相连,生命的宝贵性和有限性决定了医务工作者工作的神圣性和崇高性。

医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更需要强调人文关怀。树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医者仁心的医学人文职业精神,有利于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自觉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对提升医院形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三、制订医学人文素质培养规划

医院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持续跟进的过程。目前,医院医务人员工作由于工作繁忙,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定期的人文素质的专题培训。医院可以结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做到培训有计划、有落实、有效果、有反馈。同时,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如开办专题讲座、交流分享会、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以培训为载体,以提高医务人员人文素质为出发点,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标,争取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医务管理人员队伍。

四、创造良好的内部氛围和外部环境

在医院管理中可通过改善就诊环境、提高就诊效率、深化服务内涵、提升就诊体验,让患者感受到亲切和便利。医院可将医学人文建设纳入到医德医风建设中来,如大力推进无红包医院建设,开展医德标兵评比活动,创建优质服务科室(品牌),建立患者满意科室流动红旗等,切实以人文的小改进取得大效应。

在努力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的同时,还应加强与各媒体的交流沟通,用正面的报道、正确的舆论引导媒体,使老百姓对医务人员多一份体谅多一点关心多一丝理解,为医务人员提升人文素质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

坚持正确的医学人文走向,积极推进医院人文化管理。建立健全契合医院人文素质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体系,并不断修改、完善。建立“理解、关怀”的关爱职工人文环境和“周到、细致”的关爱患者人文环境,既能充分体现医院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又能确保患者就诊的每一个环节均能得到医务人员的良好服务与人文关怀。真正将医疗服务中的人文素质体现在具体的管理、考核评价中,落实到医疗服务流程的每个环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