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光纤产业的健康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试论我国光纤产业的健康发展

罗飞

关键词:光纤产业企业产品

一、合行业之力,攻克预制棒研制、生产瓶颈

目前美、日、欧等几个光纤产业巨头仍然垄断着光纤预制棒的许多核心技术,它们事实上还在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我们的许多企业和美、日一些公司谈判光纤预制棒的合作问题,至今前后已有20年之久,多没能成功。而光纤预制棒是生产光纤的母料,新品光纤的研制、开发,有赖于光纤预制棒的研制、开发。预制棒是光纤产业的核心,它的技术含量最高,研制起来难度最大,需要投入的资金最多,在产业链中的利润比率也最高。我国光纤产业要想做大做强,要想不再受制于人,必须尽快地掌握各种先进的光纤预制棒工艺技术。而要做到这一点,单靠一个企业的力量(含技术力量和财力等等)是远远不够的。本人认为在预制棒问题上,要想尽快改变目前的局面,必须加强国内光纤企业的联合协作,集行业之合力以攻关。同时应尽力争取得到主管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二、理性面对市场价格竞争

市场经济,产品的价格最终是由市场决定的。那个产品利润率过高、暴利,资金就会向那里流入,市场供需关系就会起变化。2001年前,光纤利润率过高,可以达到30%左右,使国内、外众多企业大量的资金投入扩容、建厂,致使2002年后无论世界范围还是国内,产能都大增,产能大幅度增加的同时,需求又赶上美、欧网络泡沫的破裂而急剧下滑,使供需关系严重失衡。这就导致了近几年光纤市场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光纤价格大幅下滑。市场供过于求,产品没有利润甚至亏损了,投资就少了、停了。2002年之后,光纤业就是这种状况。经过企业的调整、整合,生产有所控制,市场逐渐复苏,经过一定的周期,供需达到新的基本平衡,这是目前光纤行业所企所盼的。关键还是市场需求状况,目前,大家都把目标瞄向中国,其原因之一是大家都看好中国的光纤市场前景。正常的市场调节、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通过竞赛、比拼,改进、研发新的工艺技术,想方设法进行产品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会根据市场需求,规划企业的适度规模,以达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提高设备的运转使用率,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等等,使其产品更具竞争力。这种竞争是健康的,有利于数量的竞争。现代化较为成熟的企业应当理性对待价格竞争,不应搞恶性价格战,不应指望以低价倾销的方式就可以把对手压垮。相反,恶性价格战必然会使各相关企业在商战中都打的头破血流。近两年由于进口光纤倾销引起的恶性价格战使我国光纤业裁员、减薪、全行业亏损的严重后果大家有目共睹。反过来讲,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使自己处于长期亏损状态下运转,光纤、光缆行业也不会例外,如果价格与价值长期倒挂,必然会影响其产品质量,从而给产业链的下一环节——通信网的建设带来隐患。到那时,其后果决不是眼前利益省一点点采购费用所能弥补的。

三、加强行业联合和行业管理

我国现有十几家光纤生产企业,相对于通信电缆厂和光缆厂的数量来讲,这个数字要小的多了。但是,过小的光纤生产规模,又都生产同质化的产品,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是很难有利润可言的。2002年至今,各光纤企业都在艰苦支撑的局面也正说明了这一点。面对国际光纤巨头的竞争,中国光纤产业将来的发展会是什么格局呢?本人认为,相对最具有实力、有活力、决策好的国内光纤企业是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这里的实力、活力应涵盖企业的研发创新实力、市场开发能力、经济实力、企业的科学策划和决策能力等。能否以这样的企业为龙头,以它们的影响力、凝聚力带动并加速企业间的合作、联合,逐步形成若干个不同联合式的大型的光纤产业集团。这条路子,如果处理的好,即可以解决企业的生存,又有利于行业内的沟通与协调,同时可以增加我国光纤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2002年,北美网络泡沫破灭之后,全球光通信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光纤需求一落千丈。光纤厂商看中了中国,把中国市场当作其消化过剩产能的主要场所,想以占领中国市场来弥补其它市场的损失,因此不惜低价倾销。这给我国光纤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害,迫不得已,中国通信企协通信电缆光纤专委会在国内大多数企业的要求和支持下,组织长飞、烽火、富通、法尔胜等国内光纤企业,举起光纤反倾销的大旗以维护国内光纤行业的合法权益。从企业问题的提出,诉讼的各种准备到立案、初裁、终裁,历时两年半,2005年1月1日,商务部对我国通信制造业的第一案——光纤反倾销做出了肯定性的终裁。我们得以胜诉。本次光纤反倾销的胜诉,是我国大多数光纤企业合作、联合的产物,应企业的要求成立的光纤产业分会给企业的联合、沟通搭建了一个平台。在协会的组织、协调和众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为捍卫企业、行业自己的权益,据理力争,并得到国家的支持,取得了胜诉,这是我们光纤行业组织起来后共同取得的一个成果,它也向我们展示了行业自身组织的力量。目前我国政府对行业协会的工作越来越重视,行业协会认真开展工作。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在通信或光纤制造业与运营业之间,在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作用将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林达权.主编.光纤通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1

[2]吴翼平.现代光纤通信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