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的临床探讨

/ 2

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的临床探讨

罗平刘佳王健沈杨

岳阳市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选取18例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纳入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发生原因,并作出有效的干预措施。结果致使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重要原因为精神紧张等心理诱因,占总发生率61.11%(11/18);其次,疼痛刺激、过度压迫及牵拉、血容量相对不足、空腔脏器接受强烈刺激等均会诱发出现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结论通过强化术前健康宣教以及心理疏导,重视手术疼痛护理、重视血容量补充,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关键词】心脏介入术;术后并发症;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心血管介入术是属于临床心血管疾病常用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是目前国内及国外临床诊治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心血管介入术是应用外周血管穿刺途径,置入特质导管直至心脏的相应部位,从而直接有效诊治心脏疾病,如先心病、冠心病、风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可以达到明确诊断及治疗的目的。但是少数患者在接受心血管介入术后容易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若患者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则容易导致血压显著下降、心动过缓、冠状动脉及颅脑血流显著降低等,更有可能形成急性缺血事件如血栓或者亚急性血栓等[1]。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的原因及处理策略。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心血管介入术患者1250例纳入研究。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有:性别:737例男性,513例女性;年龄:23岁-77岁,平均年龄为(53.22±14.32)岁;手术类型:有590例患者接受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有395例患者接受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成型术,有265例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共有18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为1.44%(18/1250);其中包括有11例男性,7例女性;年龄:26岁-76岁,平均年龄为(52.43±14.27)岁。18例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均接受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而且症状发生时间均出现于穿刺动脉至拔除动脉鞘管术后30分钟内。18例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均表现为全身乏力、面色创白、重要脏器供血不足、意识淡漠,部分患者伴有心悸、恶性呕吐、甚至休克等症状表现;除此之外,患者血压值下降,心率下降,并且心电监护仪显示缓慢性心律失常。

1.2方法

(1)分析原因

结合本次研究的1250例心血管介入术患者疾病情况以及整理病历资料,查阅并参考相关文献报道以及医护人员临床工作经验,给予可能发生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患者进行分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意见。

(2)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中,给予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并随时记录其病情发展变化。本次研究中的18例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包括有:患者血压持续下降,而且明显低于血压正常值;患者心跳次数明显降低,而且频率降低至每分钟40-50次;患者面色苍白,而且随之出现心悸、胸闷、心慌、大汉,部分患者还会发生晕厥、休克等不良症状表现。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适合的姿势,患者为去枕平卧位,协助患者调整头部为左侧位,避免患者呕吐导致窒息或误吸;给予患者有氧治疗以及停用扩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等。给予患者缓慢静脉滴注多巴胺(10.00mg-20.00mg)以利于升高血压提升心率,并给予患者右旋糖酐注射液快速滴注;密切观察患者的外周动脉搏动及心率变化情况,若患者穿刺动脉远端搏动消失时应给予减轻压迫力度或调整压迫砂袋重量,拔除股动脉鞘管前常规局部给予利多卡因充分麻醉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密切监测患者心率情况,若心率显著下降时应即刻给予持续性心电监护,以及静脉注射阿托品(1.00mg-2.00mg)。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注射药物过程中有无发生呕吐、头晕、晕厥等现象;持续观察患者心率情况以及血压情况,需保障数十分钟内二者均无显著波动,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才可以视为患者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平稳。

2结果

本次研究中的18例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出现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时间具体为:有3例发生在反复桡动脉穿刺时,10例患者在拔出动脉鞘管后压迫10分钟内发生,有5例患者在拔出动脉鞘管后30分钟内发生;经给予临床对症处理后,1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及体征均渐渐缓解,并恢复正常。经分析,导致18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重要原因包括有:11例患者为精神紧张,占61.11%(11/18),有2例患者为疼痛刺激,占11.11%(2/18),有2例患者为过度压迫及牵拉,占11.11%(2/18),有2例患者为血容量相对不足,占11.11%(2/18),有1例患者为空腔脏器接受强烈刺激,占5.56%(1/18)。

3讨论

随着临床心血管介入技术发展及进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左右心导管术、先心病封堵术、射频消融术等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及治疗心血管疾病中,而且取得一定的临床诊治效果[2]。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属于心血管介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若患者未能够接受及时对症治疗,则可能造成患者并发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通过针对性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诱因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手术前教育宣教以及心理疏导,手术后密切监测各种生命体征、及时有效的处理等)可以有效避免或者减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患者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等是诱发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最主要因素,占61.11%(11/18);患者由于陌生环境以及对手术的恐惧而极容易出现精神紧张,患者多表现为手术前极为担忧、恐惧以及过于紧张,同时伴随失眠等睡眠障碍,个别患者甚至会表现有心率加快等;而不良心理情绪容易造成心肌缺血、心肌缺氧,加速前列腺素释放,并造成强烈刺激心肺感受器,从而诱发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4]。因此,临床应用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起到预防或者降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针对心血管介入术患者的防治关键包括有①手术前给予患者围术期健康宣教;②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从而有效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③手术过程中及手术后应有效保证足够血容量,有效静脉通道等;④密切观察患者的疾病情况以及给予对症干预措施,及早发现并发症并积极对症处理,⑤穿刺及拔除留置动脉鞘管前充分利多卡因局部麻醉[5]。

综上所述,临床应结合心血管介入术患者的疾病特点以及手术方式特点,应给予患者术前疾病健康宣教以及心理疏导,同时重视血容量补充、手术疼痛护理,从而有效预防或者避免发生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提高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树根,周智,刘显庆等.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5(16):40-40,42.

[2]梁彩云,汪建成.心脏介入手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J].医学信息,2016,29(21):95-96.

[3]张振富.心血管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15(1):78-79.

[4]张静,黄时萍,刘坚等.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5(8):162-163.

[5]许键,肖永祺,樊志勇等.心脏介入手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4):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