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几种方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几种方式

黄龙腾

福建莆田涵江庄边中学黄龙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也是如此。以往的数学课大都开门见山,久而久之,让学生觉得严肃沉闷、枯燥无味。如果能够在数学课上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让学生怀着求知的欲望和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知识,就会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课堂就会充满朝气,充满活力。

一、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是取之不尽的,若能把它们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会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如在教“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一课时,我设置了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壁虎的难题:

一只圆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上方(非正上方)有一只蚊子,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应该走哪条路径?

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路径方案,学习氛围变浓了。经过讨论得出一致结论——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那常见的一些立体图形(如三棱柱、四棱锥、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呢?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探索。

利用生活的素材,巧妙设疑,让数学课贴近生活,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提高。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感情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愉悦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采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独立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我们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如在教“画立体图形”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如下的画面和诗篇:

横看成岭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并让学生朗诵了一遍这首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诗歌。在学生提出“不是上数学课吗?怎么学起古诗来了”的疑问声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一首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古诗,也是一首著名的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轻切自然,耐人寻味。也许同学们会说,这有什么,语文老师早就跟我们很详细地讲解过这首诗了,要你数学老师来补充什么呢?嘿,还真别说,这首诗里其实也蕴含了一些普通的数学原理,你看出来了吗?”在古诗的诵念中学生明白了为何要画三视图,并产生强烈的画三视图的求知欲。

又如“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伴随着小提琴曲“梁祝”,屏幕上展现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蝶翼的张合间,让学生欣赏美妙的对称。通过对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并且在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只要其他学科的素材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就比较容易。此外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三、组织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真知

除了可以利用现成的问题情境外,还可以组织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加活动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通过活动得来的知识会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大脑。

如在教“正数与负数”的第一课时,我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开展了一次小型的知识竞赛,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比赛结果中自然出现了负分。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量的需要,再引进“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数据的收集”这一节,我开展模拟的民主选举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得到感性的认识,同时又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据的作用,从而明白数据准确的重要性,并学会了数据收集的一种方法。

实践证明,活动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组织活动是营造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环境,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