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伴发糖尿病的观察和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伴发糖尿病的观察和护理

梁翠英

梁翠英(广西脑科医院广西柳州545005)

【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伴发糖尿病的观察和护理要点。方法摘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2例精神分裂症伴糖尿病患者和22例躁狂症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的生活方式、感染情况以及低血糖表现等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组患者容易拒绝饮食;躁狂症组患者则容易暴饮暴食。在运动、对疾病关心程度、理解能力等方面,躁狂症组患者明显优于精神分裂症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感染发生率和低血糖表现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两组患者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更加良好的控制血糖。且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会使患者更加容易接受,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糖尿病护理措施

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往往会引发患者出现糖尿病,这一点已经越来越引起临床上的重视。而且精神病患者的病程长,易复发,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更加加重了糖尿病的程度,所以在对于此类患者的糖尿病治疗上,应当予以重视。本文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伴发糖尿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于两组患者的生活状态、低血糖发生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摘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之间所收治的22例精神分裂症伴糖尿病患者和22例躁狂症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之分为精神分裂症组和躁狂症组。精神分裂症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在37~61岁之间,平均年龄47.1±4.9岁,文化程度小学4例,初中8例,高中8例,大专以上2例;躁狂症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在38~60岁之间,平均年龄47.2±5.2岁,文化程度小学5例,初中8例,高中7例,大专以上3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统计见表1、表2。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15.0进行数据处理,组间对比采用t进行检验,方差值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临床分析

2.1饮食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由于病情因素导致生活无法自理,而且受到精神、幻觉因素的影响,没有规律饮食的习惯,从而出现进食少或拒绝进食的现象,而且此类患者往往不能够进行有效沟通,胰岛素注射一般是在餐前注射,对于患者在注射胰岛素后能否正常饮食缺乏预见性,所以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现象;躁狂症患者则往往表现出亢奋的情绪,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能力增强,在精神症状得到控制之前由于兴奋过度也会出现不吃不喝的现象,导致低血糖发生率同样较高,但是在精神状况得到控制之后常表现出暴饮暴食的举动。

2.2运动从上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躁狂症组患者在运动方面明显优于精神分裂症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人格衰退或意志力减弱的现象,表现出对周遭事物的兴趣单薄,平时生活中也常常是卧床休息,很少进行运动锻炼,这一点在女性患者身上体现的更加充分;躁狂症患者则由于精神亢奋,加上没有智力、人格上的障碍,能够很好的和周围人群接触并主动参加运动、娱乐活动,卧床时间较少,反而常常表现出运动过度的现象。

2.3健康知识精神分裂症组患者由于人格衰退,精神状况萎靡,常常表现出抑郁的情绪,加上往往没有家属的精神支持,对于自身疾病也缺乏应有的好奇心,所以对于疾病的认识存在普遍不足的现象;躁狂症患者的记忆力和智力水平并没有下降,而且愿意和周围人群多进行沟通,对于护理人员的问询也愿意主动倾诉,求知欲望较高,所以在健康知识了解方面要明显优于精神分裂症组患者,但是躁狂症患者往往存在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现象[1]。

2.4感染情况两组患者在感染情况上并无明显差异。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血糖过高,导致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加上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往往容易发生感染的现象,而感染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从上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组患者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精神分裂症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较躁狂症组患者为高,这可能是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差,加上运动能力和营养状况的进一步下降,所以导致此类患者的感染几率更高。

3护理措施

3.1饮食护理进行饮食护理计划的制定是十分必要的,如何正确的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饮食护理是目前的重要护理计划之一。一般而言,为患者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糖、低脂、低盐的食物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应当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定时定量的加餐,防止患者出现低血糖现象[2]。

3.2运动护理适当而合理的运动也是控制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当的运动能够使患者体内的糖代谢情况得到改善,同时通过运动来提高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使得机体的血糖水平得到控制。同样,应当制定好两组患者的运动护理计划,要求两组患者每天按照运动计划进行定量的运动,护理人员应当在旁予以监督。对于精神分裂症组患者应当着重于患者每天的生活自理能力,要求患者按时起床、洗漱和整理被褥,在护理人员的带领下进行广播操、慢跑、打乒乓球等运动,对于长期卧床不肯配合的患者,应当耐心劝说,讲解合理运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躁狂症组患者则应当限制其每日运动量,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防止其精神亢奋而出现运动过度的情况。

3.3健康教育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存在人际交往差、人格障碍、自我关心程度不够的现象,此时需要护理人员耐心进行开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宣传,让患者从抑郁的情绪中走出来;而躁狂症患者则往往表现出躁动不安、情绪高亢的现象,护理人员应当耐心、细致的进行讲解,不要用过激的语言刺激患者,更不要与患者发生争执[3~9]。

3.4预防感染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发生的几率增高,应当重点进行生活护理,防止感染的发生。指导患者保持每日进行身体清洁,对于口腔、头发、手足以及皮肤的清洁工作一定要做到。长期卧床的患者可以用温水进行身体擦洗,并注意保暖,保持被褥的干燥、洁净,防止压疮发生。告知患者在皮肤瘙痒时尽量不要用手抓挠,以免发生感染。对于咳嗽咳痰的患者应当重点关注,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并定期消毒[10~20]。

4讨论

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等精神类疾病患者在近些年来逐渐增多,而应用抗精神病类药物的应用又往往会导致此类患者出现糖尿病的现象。所以应当注意对于精神病患者进行相关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和指导,合理的控制糖尿病的发展。了解两种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处理,能够更好的避免感染的发生,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彭纯清,盛鑫铭.66例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治疗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

[2]冯婉霞.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2).

[3]董汉振,蒲金玉,孙梦月,等.综合支持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2010(04).

[4]李幼灵.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08).

[5]朱跃平,唐丽,冉江峰,等.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干预对照研究[J].重庆医学,2011,(15).

[6]韩凤珍,詹来英,孙秀娟,等.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自理行为能力训练需求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1(09).

[7]王砚华.社区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09(03).

[8]周玲丽,施冰芳,谢少华,等.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22).

[9]武平,孔辉,薛景,孙芳.社会支持对尿毒症患者应付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1(07).

[10]邱吉玲,邱新建,黄萍,等.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亲属实施认知教育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19).

[11]谢杰,李影.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的防复发护理指导[J].中国民康医学,2010(18).

[12]汤娟萍,张国荣.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07).

[13]侯英锋.26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再入院因素对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0(23).

[14]裴建琴.对居家精神分裂症患者看护人的护理指导[J].护理学杂志,2009(23).

[15]李巧敏,林秀英.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护理指导对照研究[J].现代临床医学,2009(06).

[16]王秀兰,韩世玲,张静怡.健康教育对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作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01).

[17]龙栩慧,王海庄,何映,等.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热带医学,2010(09).

[18]曾桂娥张腊英,熊桂兰.健康教育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外医疗,2009(20).

[19]肖爱祥,陆惠红,林惠好,等.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状况调查与分析[J].广州医药,2009(01).

[20]陈鸾凤.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