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都市农业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3

深圳市都市农业思考

王先琳符江波陈利丹王翠叶

王先琳符江波陈利丹王翠叶(深圳市农作物良种引进中心)

摘要: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特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都市农业在深圳逐渐兴起。本文简要概述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概况和特点、深圳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深圳都市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0引言

都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是从都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需求出发,紧密依托城市并服务于城市,融生产保障、生态建设、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出口创汇、示范辐射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产业。由于受城市资金、科技辐射,加之人才和管理的优势,都市农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先进的形式之一。伴随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发展,深圳农业经历了从创汇农业到“三高农业”,进而到都市农业的发展历程,使得农业生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朝着更复杂、更具特色、更富有都市气息的方向发展。

1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概况

世界都市农业首先出现在一些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农业发展受限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如日本、荷兰、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等。初期发达国家把先进工业技术嫁接到都市农业,走工业化、专业化、高投高产的道路,目前更注重生态休闲和社会功能。如荷兰花卉出口、以色列和日本的果蔬生产等都具有明显的国际化、专业化、优质化和高技术特征。

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以北京、上海等地较具代表性。1994年上海成为第一个提出并将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列入“九五”规划和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城市。1998年和1999年相继召开全国都市农业研讨会。此后都市农业在我国大中城市普遍发展起来。目前都市农业类型主要有观光农园、垂钓乐园、森林旅游、观光牧场、租赁农园、少儿农庄、民俗观光村、民宿农庄等,还有城郊以展示名特优农产品举办的如西瓜节、桃花节、美食节等各种节庆活动

伴随城市经济和规模的高速发展,都市农业在深圳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2004年初深圳市政协一号议案《关于加快深圳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案》提出9条建议发展都市农业,2006年4月18日通过的《深圳市都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拟投资88.2亿元,用于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流通、林业、生态旅游基地和保障体系等六大类、39项农业重点项目的建设,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都市农业。

2现代都市农业特点

随着人们对现代农业认识日益深化和完善,都市农业除了生产农副产品的基本功能外,与传统乡村农业存在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

2.1功能多样化都市农业不仅要发挥自身农产品供应的功能,还要承载工业化、城市化引起的环境压力,建立人与自然、都市与农业和谐统一的自然环境,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同时为市民提供休闲观光、度假放松的生活空间,具有对市民及青少年进行农技、农情、农俗、农事实践,展示传统农业文化,使其因都市农业发展而延续发展的科普教育功能[7],是改善城市生态、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质生活空间的多功能产业系统。

2.2高度集约化都市农业是依托大城市发展起来的,是最具活力的一种现代生产力,拥有优越的区域、资本、人才优势和完善的资源、服务、制度等保障体系,能充分运用现代农业中先进的科技、管理和现代化设施,其整个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都要显著高于传统农业。它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借助国际国内交往频繁的大都市的强大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进程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2.3市场一体化都市农业靠近消费潜力巨大、物流交通便利的大都市,高度产业化的农副产品专业生产、深度加工和市场销售相结合的生产经营体系,满足了都市对鲜活农产品消费需求,成为产供销高度一体化的集约农业。同时依托大城市对外开放等自然优越条件,冲破地域界限,实行与国际大市场相接轨的大流通、大贸易经济格局,加快农副产品国内、国际间的流转创汇增值,大大提高了农业附加值,成为高度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农业。

2.4产业独特化装备条件、科学技术、产业体系、经营方式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素。都市农业既具备一般产业形态的共同性,又具有其自身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在产品生产上,是一种周期性生产;在产品供给上,注重质量安全;在市场导向上,定位于中高端市场;在服务体系上,强调物流配送;在产业链条上,强化产后经济;在经营机制上,以企业化运作为主;在组织方式上,强调高组织化;在营销理念上,重视品牌建设,充分体现了现代都市农业独特的产业特性。

3深圳都市农业的现状

自深圳成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农业结合自身特点,坚持走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之路,除了具有一般都市农业的特点,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和良好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

3.1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产值不断增加至2004年末深圳市实有农业用地面积36.48万亩。20年间虽然耕地面积锐减近90%,但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渐形成蔬菜、水果、水产、畜禽、花卉五大支柱产业,农业产值从1.3亿增加到34亿,农副产品自给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并成为香港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2005年,深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74亿元。其中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服务业总产值分别为5.32亿元、7.53亿元、7.68亿元、0.49亿元和0.72亿元,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值所占比重较大,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35.16%、37.78%和22.09%。

3.2产业化进程加快,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近年来,深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渐形成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光明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颇具实力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目前深圳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有83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家,广东省重点“龙头”企业7家,带动224.7万户农户增加收入46.3亿元,户均收入达2063元。同时不断提高都市农业科技含量,国家级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龙岗区坪山碧岭建立研发中心,开展超级杂交水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Kg)研究;创世纪公司在坪地高桥建立国内首个以转基因为核心的研发中心;深圳市农科集团公司与中科院在深圳合作建立太空育种基地,都成为深圳农业高科技发展的亮点。

3.3立足自身区域特点发展园区农业模式深圳1400万人口,土地总面积2020Km2,仅为北京1/10[12],结合自身特点,政府实施异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形成“市内以农业生态园区为主,市外以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主”的“园区型”都市农业模式,使“内地基地+深圳公司+香港市场”成为普遍的产经销模式。投资建设了珠三角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之一的深圳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到2003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98亿元,建成优质无公害蔬菜、名优水果生产和畜牧业三个现代化功能区,形成集科研示范、休闲观光、农产品和生态安全保障等功能于一体的发展格局。

3.4注重城市生态效益观光休闲农业为主深圳都市农业发展“以社会、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主要定位在观光休闲农业,目前主要有:①西部田园风光,宝安区内利用20多平方公里沿海鱼塘建成的高品位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②青青世界,精致旅游与观光旅游结合的观光园;③深圳中心公园,以高大乔木、灌木和草本等丰富的植物类群构建的人工生态型公园;④公明镇大型荔枝园和花卉基地,开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一日游;⑤光明农场,深圳最大的农牧区,有可供参观奶牛场、自助农场和正在兴建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等。此外,南山区西丽镇的荔枝园,龙岗南澳渔港和海鲜市场、旭联养殖基地、东冲水产基地、坝光生态走廊和规划中的深圳东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并形成荔枝交易节、荔枝旅游周等一些较有影响的都市农业活动[13]。

3.5产品流通体系完善交易市场发展迅猛经过20多年发展,深圳按照“公司+销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十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建设农产品拍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三个交易平台,构建的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已经遍布市区,满足了市区700多万人口的巨大消费需求,2002年全市农产品市场成交额达283.7亿元,2007年全市农产品市场成交额达700亿元。加之地处珠三角、毗邻港澳,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和国际农产品转口贸易基地,对外销往北美、南非、日本、韩国、港澳台和东南亚及西欧各国。据统计近几年每年农产品出口交易额逾10亿元,相信未来深圳农产品市场将进一步迅猛发展和扩张。

4深圳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4.1农业用地逐年减少自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以来,随着城市规模扩张,深圳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由原来的53万亩到现在5.77万亩,20年间锐减近90%,至今这一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止。现在保护用地主要集中于宝安、龙岗两区。现代化农业只有保证一定规模的农业用地,才能发挥都市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如果不对农业用地加以有效保护,深圳都市农业前景不容乐观。

4.2高素质农业人才缺乏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部分劳动力转为城市人口,有文化的农业青年劳动力不断减少,劳动力年龄趋于老化。由于对农业的认识偏差,本市培养的农业人才不愿从事农业生产;而外地进入深圳农业第一线的人才也没有形成规模。高素质农业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深圳都市农业后续发展的瓶颈。

4.3环境污染和农残问题由于不适当或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含重金属离子的未熟化有机粪肥,通过渗漏或地表流进饮用水源和农用水源,造成有害微生物污染水土,特别是叶菜类因过量喷施化学农药而遭到污染。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产生大量粪渣、废水和污泥,不加处理就排放到环境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最终危及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严重影响市民身体健康。

4.4抵御灾害能力较差深圳地处沿海,冬春季节的干旱,夏秋季的暴雨和台风,常常对深圳农业构成威胁。由于部分水利和防洪排涝设施年久失修,或者根本没有,导致受灾频繁,损失惨重。如南澳东冲村,2003年5月暴雨导致山洪爆发,东冲河两边的鱼苗塘90%被冲毁,经济损失近百万元。因为资金支持不及时8月份才恢复部分生产。农业保险体制不完善,灾后恢复工作困难。

4.5科技推广有待加强虽然近年来深圳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但整体高新农业科技推广程度还不够高,部分地区存在经营水平较低、农业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良种繁育、农业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植物外来有害生物预防、自然灾害预防应对等能力,有待通过科技推广宣传进一步加强,实现都市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5对策

5.1加强立法保护,规化深圳市农业发展的思路及模式,为深圳的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5.2加强农业用地保护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5.3加强龙头企业的扶持,特别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抗风险能力。

5.4加强农业人才的引进,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5.5坚持走外向型都市农业之路,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6充分发挥深圳市的金融业、外贸业、物流业、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会展业及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优势来发展都市农业。

综上所述,深圳都市农业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应运而生,并形成自己独有的发展模式和特点,在改善城市生态、提供安全食品、优质生活空间和带动珠三角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相信在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好的满足未来深圳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俞菊生.中国都市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梁彦.深圳都市农业[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

[3]李岳云.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渐露南京都市农业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2(增刊):201-205

[4]李可心.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俞菊生.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创新体系构筑[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4):207—210.

[6]范子文.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前景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8(2):47—50.

[7]韩士元.都市农业的内涵特征和评价标准[J].天津社会科学,2002(2):85—87.

[8]程春建.都市农业-杭州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杭州农业科技[J],2008,(1),4.

[9]叶平.都市农业的形成与发展.上海农业科技[J].2000,(2),2.

[10]高保君.都市农业刍议[J].山西农经,2008,(3),44.

[11]万忠,杨谨.深圳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路、模式与保障[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19),73.

[12]梁彦,蓝思远.建设深圳都市农业[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1997,(2),13.

[13]金刚,丁莉.深圳都市农业: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报,200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