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河滩深基坑旋喷桩与钢板桩组合支护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0
/ 2

喀斯特河滩深基坑旋喷桩与钢板桩组合支护技术

胡超

(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市政工程分公司贵州贵阳550081)

摘要:针对喀斯特河滩覆土层薄、流沙层厚、地下水活跃、基岩面破碎、岩溶强发育等特殊自然条件,结合理论分析与施工经验,采用旋喷桩与钢板桩组合深基坑支护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支护及止水效果,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喀斯特;河滩;旋喷桩;钢板桩;深基坑支护

1、工程概况

1.1工程项目简介

毕节市倒天河新建2号桥位于毕节市德溪新区,横跨观音河,为90m+130m不等跨斜塔斜拉桥,桥梁全长233m,桥宽27.4m,桥面高9米,双向4车道,为城市次干路。大桥主塔为A字型倾斜构造,总高71m,其中桥面以上62m,主塔轴线纵桥向倾斜15°。桥下为500亩月亮湖湿地公园,大桥建成后,将成为新区的交通要道,公园的核心景观建筑,地方的人文特色标志,展示毕节试验区的快速崛起。

主塔承台总长47.4m,宽23.9m,高4m,哑铃型结构,内设预应力体系,下设34根群桩基础。基坑开挖深度7米左右,覆土层10米左右,最大流沙层厚度达6米,临近河道,地下水丰富且流动性大。主塔承台深基坑是本桥施工重难点、风险集中点。

1.2施工现场环境

拟建桥梁位于典型贵州喀斯特地区,位于倒天河与观音河交汇河滩处,85°斜交上跨观音河。观音河总宽20米,桥位处成90°曲折,上游段与桥位近乎平行,最小距离15米左右,且为毕节市饮用水源,环水保要求高。桥位区内原始地地面标高位于1449.0~1450.2m之间,最大高差为1.2m,整体地势比较平坦,均为已征收农田。

1.3地质水文情况

工程建设地为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炭酸盐岩分布区,拟建桥梁地处冲积河滩上,为溶蚀中低山及河流侵蚀堆积地貌,具有覆土层薄、冲积流沙层厚、岩溶裂隙强发育、入岩面凹凸起伏不平等地质特征,以本桥主塔承台处地质分部为例,其地质构造自上而下为:①、耕植土,层厚0.5m;②、粘土层,可塑状态,土层分布厚度为3.5~6.1m之间;③、卵石层,属河流冲积,厚度3.6~6.0m;④、中风化灰岩,节理裂隙发育,基岩面整体结构为破碎。

桥位区地表水、地下水丰富,地下水位在1446.4~1447.4m之间,河面常水位在1446.6m左右。场区位于河湾处,流沙层滞留地下水活跃,流动性较大。河道两岸汇水面积较大,水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根据资料收集,最大洪水位标高为1452.2m左右,将淹没整个施工场区。

2、方案设计及研究

2.1支护方案设计

综合项目特殊地质环境因素,本桥主塔承台深基坑施工必须采取有效的基坑支护及止水措施,克服喀斯特地区河滩覆土层薄、流沙层厚、地下水活跃、基岩面起伏大、环境保护要求高等综合难题,确保施工安全。

在具体方案的选择过程时,我们对本单位在该地区同类桥梁基坑的施工经验,总结了新建2号桥上游1500米处德溪大桥在基坑支护实施中水泥土搅拌桩的失败应用,以及拟建桥梁西侧新建2号桥在旋喷桩基坑支护中局部开裂、坍塌的风险应对,结合本桥特殊地质水文情况、基坑规模及深度、综合环境因素、施工计划安排等,拟定该承台深基坑采用钢板桩与旋喷桩组合支护方式,形成止水帷幕,旋喷桩起首要支护止水作用,钢板桩对支护结构增强加固,双重保障,确保基坑在全过程施工中安全、稳定。

本桥主塔承台基坑尺寸53.8m×30m,四周预留3.2m宽作业面。钢板桩采用SP-IV型拉森钢板桩,设置于支护结构内侧,钢板桩顶部、中部、底部设置H型钢围檩3道,局部浅埋段顶部设置外拉加强措施。旋喷桩采用4排格构式构造,桩径80cm,咬合深度20cm,形成3.8m厚整体水泥土墙。基坑内侧四周设置集水井、排水沟,基坑内系梁两侧设置直径1m的降水管井4口,基坑外四周设置截水沟、安全防护,河道边缘设置拦水围堰。

2.2计算分析研究

支护结构采用PKPM岩土工具箱进行验算,选取粘土层、卵石层厚度分配两种极限状态位置进行验算。首先,采用水土合算法,取地勘报告中相关地质水文参数,对旋喷桩水泥土墙的倾覆稳定性、滑移稳定性、整体稳定性、抗隆起进行验算,使水泥土墙自身在设计参数下基本能够满足规范要求。然后,取改良后的水泥土相关参数,对钢板桩受力及稳定性进行验算,确保组合支护结构满足规范要求,同时具备一定的安全系数,确保后续施工都能安全、稳定、顺利进行。

旋喷桩水泥土墙计算取1-2#、1-28#桩位地质参数,进行验算。取地面标高0.00m,基坑开挖深度H=-7.12m,基坑外侧地下水位标高取-2.00m,基坑内侧地下水位标高取-7.62m,水泥土墙厚度3.8m,深度接基岩面,基坑外地面均布荷载取20kPa。其他岩土分层及力学参数由地勘报告查取,详见表2.2-1.

在水泥土墙3.8m厚度下,在不同极端卵石层厚度情况下,抗滑移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分别与规范值有少量差距,其他各项指标均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钢板桩计算长度取10.2m,接中风化灰岩面,其中基坑深度7.12m,钢板桩埋深3.08m,不考虑内支撑,按悬臂支护验算。水位参数同旋喷桩计算参数,岩土特性取改良后的旋喷桩水泥土力学参数,其重度γ取20kN/m3,内聚力C取35.0kPa,内摩擦角φ取25°。基坑外取20kPa均布荷载,采用PKPM岩土工具箱进行验算。经计算,算钢板桩最大位移2.71mm,小于规范值5H/1000=35.6mm,稳定性安全系数达13.17,钢板桩自身最大负弯矩77kN.m,最大弯应力38Mpa,强度安全系数达200/38=5.26。组合支护满足要求。

综合上述计算分析,本桥1#承台深基坑采用3.8m厚旋喷桩水泥土墙及钢板桩组合方式进行支护,能够克服该喀斯特河滩薄覆土层、高地下水位、厚流沙层等特殊环境因素,满足综合稳定性要求,具备一定的安全系数。

3、方案实施及效果

3.1施工工艺方法

1、深基坑属于危大专项方案,对超过5m,地质情况复杂,环境特殊的,应按住建部要求,组织专家论证,完善报批手续,并对项目技术管理人员、作业队进行详细技术交底;

2、方案实施前,对桩基施工平台填碴进行清理,避免大块片石影响钢板桩打入及旋喷桩成孔;对基坑支护位置进行准确放样;

3、钢板桩采用振动打拔桩锤打插。施工前清除钢板桩锁扣处铁锈,保证相邻两根桩之间锁口联系牢固、紧密贴合。设置导向架,严格控制钢板桩走向、垂直度,采用轴线修整法,对板桩墙闭合轴线长度和位置的调整,实现封闭合拢。

4、旋喷桩施工前采用全站仪测定轴放样,用钢尺和测线一桩一签布设桩位,其误差不大于2cm,在轴线拐弯处设固定桩,在施工轴线5~10m范围设控制桩。旋喷桩施工前按比例进行试桩试验,验证方案设计参数指标,确定最佳水灰比、工作压力、提升喷浆速度。钻机就位后,精调机台水平,立轴垂直,机架牢靠,保证成孔垂直度,逐桩纠正,确保成桩咬合质量,避免与钢板桩冲突碰撞。

5、旋喷桩制浆采用PO.42.5水泥,旋喷桩每延米水泥用量根据试桩效果确定,不小于195kg/m。用水满足《混凝土搅拌用水》(JGJ63-06)要求,水灰比为1.1~1.3。

6、施工时,钻杆直接下放到底至中风化灰岩面,开启送浆旋喷,由于其基岩面中风化灰岩裂隙强发育,且凹凸起伏不定,开始送浆高压旋喷时,桩底基岩面位置因定点旋喷30s,确保水泥浆完全渗透封闭,保证止水帷幕效果。旋喷桩提升速度根据试桩效果确定,不大于30cm/min。喷射结束后,随即在喷射孔内进行静压充填灌浆,直到浆面不再下沉为止,保证高喷防渗墙固结后墙顶标高,回灌浆液一般采用邻孔高喷冒浆静压充填。

7、基坑开挖采用机械开挖方式,垂直开挖,开挖前先通过基坑内降水管井降排基坑内地下水,分层开挖,同步施作围檩。基坑开挖完成后,对基底软弱层进行处理,并及时封底。

8、基坑开挖及承台施工期间,全周期进行基坑支护监控量测预警,出现隐患及时后拉加固,确保施工全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安全稳定。

9、承台施工完成后,对钢板桩进行拔出、清理、转存,方便后续部位使用,及时按要求对承台四周进行回填,消除所有安全隐患。

3.2实施效果检查

本桥主塔承台深基坑支护施工于2019年2月14日开始,4月3日完成,4月5日基坑开挖,6月15日基坑回填。基坑开挖至回填70天,其中雨天26天,基坑侧壁未出现一处漏水现象,基坑支护四周无涌起,基地基本处于无水状态,累计支护变形13mm,基坑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状态,该方案取得了成功应用,支护及止水效果显著。

4、结论

通过计算分析,结合本桥实施效果,在贵州喀斯特地区河滩上进行深基坑作业,采用旋喷桩与钢板桩组合支护方式,有效的克服了覆土层薄、流沙层厚、地下水丰富、基岩面破碎、岩溶强发育等自然条件,获得很好的支护及止水效果,钢板桩循环使用经济合理,自然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在类似工程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尤其是在喀斯特地区河滩部位的桥梁深基坑工程。

参考文献

[1]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GB50202-2018,建筑地基与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