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吴天秀

吴天秀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个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学习的重要环节。无论对什么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审题,可以说,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顾名思义就是对题目的含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正确地把握问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方式等。审题是合理、正确解题的基础,是获取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的第一步。学生只有通过读题,才能明确题意,为进一步的思考作准备。解决问题的前提是需要学生理解题意,明确题意。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读题能力,要求学生审题时要抓住题中的重点字、词、句,认清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和技巧,边读题边思考,逐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引导学生会读题、会审题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比教会他们无数的数学知识更加有长远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反思,我提出以下几点相应的策略:

1加强读题训练,养成自觉审题的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时刻提醒学生养成审题习惯,要求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养成指读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解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要求在读题时用手指指着所读的部分,手口眼心合一。在作一些计算题目时,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死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计算,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个训练要求教师首先摆好心态,不急着多做题,快做题,而且要做到持之以恒。在初读题目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关键(看出数量关系)的字词用笔圈出来聚焦,以提醒自己看清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学生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后,相信正确率明显提高。教师一开始要舍得花时间“逼”学生进行审题,把上述两步做到位而不是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师的责任是要从“逼到放”。学生审题训练,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要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审题是正确解答习题的重要基础。学生既有审题的意识,又有审题的策略,相信学生的解题技巧一定能提高。

2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弄清题目中关键字、词和术语的含义

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举例:“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27本,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也就是“127本比四年级修的多28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此外,应用题表述中的数学术语也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行程问题“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的行走情景,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进而妨碍数量关系的确立等。

3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分析题目中的显露和隐含条件

学生怕解答应用题,往往审题没有过关,不会分析题目中已知条件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更不会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这就要求老师们平时在审题教学中多加引导,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如:一次在分数练习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用了1小时,从乙地回甲地又用了30分钟,这辆汽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学生从显露的条件知道,速度×时间=路程,很快列出:60×1+60×0.5或者60×(1+0.5)。可是马上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去时和回来时的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不相等?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我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自己思考。马上有学生说:因为题目中没有说明按原路返回,所以去时和回来时走的不是同一条路,速度不变,从乙地回甲地时走的路比较短。还有学生说:因为题中只说乙地回甲地用30分钟,可以理解按原路返回,但还没有到达甲地,在途中。学生不仅看到了显露条件,隐含的条件也分析得如此透彻,联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这样的教学不是充满乐趣吗?

4引导学生观察题型,进行比较、归类、补充

小学阶段的计算题和应用题类型不是特别多,可以进行专题的分类教学。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完全可以随时渗透分类的思想,对各种计算题和应用题进行对比,归类,补充。这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引导学生在一团迷雾中理出主线,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渗透了一些很重要的数学方法。当然,这种分类教学不能一步登天,不能拔苗助长,而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情进行适当及时的归类总结。相信在这样的教学后,学生拿到题目就会自然地进行归类,自觉地理出解题思路。

5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做题往往没有检查的好习惯,这就特别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检查的好处,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奖励,形成一种氛围。检查也算是一种对于审题的最后补救吧。

6多鼓励多疏导,提倡在生活中多观察,增强学生意志力

数学教师不管是不是班主任,同样肩负着教育重担。因此在平时教学中也要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意志力的培养方面。在数学教学中多搞些有趣但需要耐心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意志,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百益无一害的。

总之,审题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在每一堂课中,既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还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因此,广泛应用正确审题,准确高效解题,不断巩固深化,方能提升审题成效,促进学生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登县柳树乡复兴民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