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卧龙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成效分析

/ 2

南阳市卧龙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成效分析

刘超王斌王馨赵雪玲谷芳雷春蕾杨红

刘超王斌王馨赵雪玲谷芳雷春蕾杨红(南阳市卧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73000)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8-0129-02

【关键词】免疫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

随着免疫规划的普及和工作的深入发展,人们对预防接种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接种质量和接种的安全性也成为社会的焦点。为了适应免疫规划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在借鉴外地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本着以社会效益为主,以规范免疫规划工作为目的。自2006年以来,南阳市卧龙区积极探索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预防接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免疫规划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逐步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巩固和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儿童家长的认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1基本情况

全区共设有27家二级网点医院,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共285人。27家网点中,城区15个,乡镇12个,经过分级考核评定,已建成省级示范预防接种门诊5个,市级规范预防接种门诊19个,合格规范预防接种门诊3个(其中2个为2011年新审批的城区网点医院,均按规范门诊标准要求设置)。

2建设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制。多年来,我们积极与政府沟通和协调,多请示,勤汇报,使政府领导充分认识到预防接种工作是关注民生,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始终予以重视和支持,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2009年开始,还将其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面加强了对免疫规划工作的领导。区卫生局也高度重视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自2006年起,就把预防接种门诊建设作为全面提高计划免疫工作质量的突破口来抓,成立了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评审小组,组织制定辖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方案,明确目标,责任到人,督促、指导各项工作的落实。

2.2积极筹集资金,加强硬件建设。我区在地方财政困难、卫生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争取资金来源,通过上级支持、地方财政扶持以及接种单位自筹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逐步加强预防接种门诊的软硬件建设,统一配备了微机、接种台、小冰箱、冷藏包、冰排以及各类宣传版面等设施设备,各接种单位也结合自身条件,在接种器材、各类标识、环境布置、取暖降温以及其它服务设施等方面不断完善,极大改善了环境面貌,有力地推动了门诊规范化建设的进展。

2.3强化技术培训,严格准入管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后,为提高我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促进各项工作规范开展,我们每年都至少开展一次计划免疫相关法规、规范和业务知识的全员综合培训,并通过每月例会、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全区预防接种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对预防接种人员严格执行准入制度,根据执业资质和培训考核情况,发放《预防接种工作上岗证》和《预防接种知识培训合格证》。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和准入管理,使我区预防接种工作进一步规范,工作质量大为提高。

2.4完善工作程序,努力提高内涵质量。在接种前告知方面,首先,我们统一制作配发了一、二类疫苗的公示版面,悬挂在各接种门诊的醒目位置,将有关疫苗的作用、禁忌症、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公示告知。其次,又设计印制了《卧龙区预防接种告知书》,对所有新办预防接种证的儿童一律实行书面告知,履行家长签字手续,使家长们对儿童的接种情况更清楚、更明白。在接种前预诊方面,我们要求在运转时,经核对接种对象确认无误后,要询问受种者近期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过敏反应史以及接种反应史等情况,根据需要进行查体和测量体温,确定能否接种,并将预诊情况详细记录,预诊医生和儿童家长双方签字。预诊制度的逐步落实,有效地预防了接种事故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在资料管理方面,实行“四统一”,即统一封面、统一大小、统一纸张、统一装订,制定下发了《关于规范二级网点医院疾控工作资料收集归档的通知》,规定了免疫规划资料收集归档的范围、类别和内容,明确了工作资料统一装订归档的工作要求,确保了资料收集归档的完整、统一和规范,为今后各项工作资料的查考和利用奠定了基础。在生物制品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强了疫苗的规范化管理,疾控中心和各接种门诊均明确专人负责,建立健全了疫苗领发、保管和出入库登记等制度和冷链设备管理制度,完善了冷链系统,建立了疫苗专账和冷链设备档案,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严格按照有关的温度要求进行,同时做好温度记录,并做到帐苗相符,保证了冷链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疫苗的有效使用。

2.5积极探索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应用方法,不断提高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水平。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是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是免疫规划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提高免疫规划工作水平和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区在2006年,开始为全区预防接种门诊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2008年10月,我区作为全市首批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施试点后,按照新的工作要求,于当年11月底完成了2006年以来儿童基本信息资料的录入工作,2009年1月1日正式启用了该信息管理系统。此后,我区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制定实施方案、成立技术指导小组、明确专兼职人员、提供财物保障、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远程指导相结合、及时推广先进经验、纳入目标考核管理等措施,使各接种单位掌握了新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逐步走上了信息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

2.6分类指导,加强督导和管理。在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结合工作实际,组织编写了预防接种门诊免疫规划工作规范和流程,下发到所有单位,使各项技术工作有章可循。其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分片包点、定人定责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或每逢接种日对全区所有网点进行督导检查,就门诊建设布局、疫苗管理、一次性注射器的使用和管理、接种操作、接种资料的填写和保管、计免针对疾病的监测等方面进行现场督导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要求限期改正,并留下督导记录,做为下次督导的重点内容。再者,我们每半年还要对全区所有网点医院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并实行督导、考核情况定期通报制度,使各单位能够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取长补短。通过通过长期的督导和考核机制,及时发现并推广了各接种门诊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出来的先进经验,逐步纠正他们的不规范操作,确保了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取得了良好成效。

3成效分析

3.1门诊硬件明显改观通过验收的各级计划免疫门诊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了明显的提高。门诊单独设置,远离病房和诊疗室,布局合理,有独立的接种室、查体登记室、候诊室、冷链室、资料室等,门诊内部设备齐全,器材充足,环境优美整洁,接种门诊贴有卡通画,摆设儿童玩具,消除了儿童的恐惧心理,丰富了预防接种工作的内涵,充分体现了卫生工作的服务宗旨,树立了良好的卫生服务形象,得到了较好的社会评价,稳定了免疫规划工作队伍。

3.2免疫工作成效显著接种门诊的建设逐步实现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免疫预防资料齐全,能够按照要求及时归档立卷,专人管理。疫苗管理更加规范,严格在冷链条件下运输和保存,保证了疫苗效价。接种人员持证上岗,规范操作,大大提高了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大大减少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差错、事故的发生。

3.3普及卫生知识,群众防病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规范化门诊的建设,儿童在接受疫苗接种的同时,可通过预防查体、壁画、形象直观的专题电教片,获得免疫规划和卫生防病知识。群众防病意识和自觉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预防接种门诊已成为广泛宣传、普及卫生防病知识的阵地。